昨天那則France 24報導: Niger la famine annoncée,詳實細緻地呈現了乾旱與飢荒在尼日如何荼毒生靈。
功課繼續做著,發現造成這場席捲尼日的飢荒,原因除了天災乾旱,更有人為災害。
2010年九月,法國媒體 TV5 播出一則相關報導:Niger : Sur la route de la faim,片長約十五分鐘,分成四部份,清楚簡單地點出這場飢荒的人為因素。
第一部分:【一場並非前所未有的危機】
鏡頭帶過久旱不雨的尼日南部,聯合國警告一場空前飢荒正醞釀著。
村長Issou Mani 表示,這部落約一千村民,所有人都沒東西可以吃,儲糧倉庫早在幾個月前便已空無一物,現只能靠在國外工作的孩子匯錢回來支撐家用。
不僅倉庫空了,村裡牲畜也餓死一半,部落損失慘重。村民將動物屍體埋於離村子三公里之外,以免惡氣沖天。
由於缺糧,村民每天進餐的質與量遞減,食物也變了,在小米收割之前的等待期,婦女四處撿食野生豆子,以前野生豆類僅是餐桌佐食,此時已成唯一食糧。村民走了一半,離鄉到他處謀生。
婦女Sakina Monzo 表示,她在此地已居住五十年以上,不曾經歷如此慘烈的飢荒,她自己同樣有兩個女兒因這場飢荒而離開村落。
然而糧食危機幾乎已成 Sahel 地帶慣常出現的現象,原因除了乾旱、人口暴增,也因缺乏效率與未完成的計畫等人為因素所造成。
例如附近蓋了水壩,兩年來儲藏大量的水,卻不是人人可共享,而是由少數人獨佔,而且完全不知工程何時才會完成,好讓偏遠村落亦能享受此水資源。
第二部份:【投機分子大發國難財】
即便村裡缺糧,婦女 Sakina Monzo 仍前往 Zarmou 市集賣糧。
食糧短缺不妨礙她繼續賣糧,她試著以較低價格買糧,再以更高價格賣出。賣糧之後,Sakina Monzo用這一丁點錢購買尼日人主食小米。
缺糧危機讓糧食再幾個月內漲了三倍之高,然而農作歉收與乾旱不過原因之一,另個因素則是不法商人投機地炒作糧食。
在 Zinder 城,大批貨物買進賣出,大盤商大量囤積貨物長達數個月,製造缺糧,好伺機哄抬物價,嚴重侵害消費者權益。
記者帶著隱藏式攝影機前往批發商倉庫,發現在這嚴重缺糧時期,倉庫裡竟堆滿一噸噸的各類穀物。面對記者質疑,商人顧左右而言他,不肯多談。只有最具權勢的大批發商毫不遮掩地向記者坦言,他認為投機性投資相當理所當然,他以最低價格買進,囤積數月,再以最高最高價格賣出,而且這是正常行為!
面對批發商的投機地囤積糧食,大發國難財,尼日政府一點對策都無。
第三部份:【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尼日經濟】
Magaria 位於尼日南部,生活與發展步調極為緩慢,當地貿易活動不多。
七○年代,在當時尼日政府支持下,此地建設不少工廠,曾讓此地區盛產花生油,製造大量就業機會,更讓尼日成為七○年代中葉,西非最大的花生由生產國,然而此時所有工廠皆已關閉。
Moussa Inoussa 曾是末代工人,擔任會計工作,向記者描述當年盛況。
近五年來,雖有振興當地經濟的計畫,但情況毫無起色。
退休教授 Elhadji Oumarou Issa 帶著記者來到往昔 Sotramil 工廠舊址。
在過去,Sotramil曾是尼日最大的小米加工廠之一,當時小米被集中送到這兒來,進一步處理成小米粉,好製作糕餅等食物。
1960 年,尼日取得獨立,隨即建立農業食品工業以保護國家安危,農業生產並受國家支持與保護,政府創立了約廿來個與農業相關的公司,以期讓國內糧食生產自給自足。
這些公司乃屬半國營,蒙受國家補助,才得以營運。然而八○年代開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與世界銀行要求尼日政府撤回對國內農業發展的支持,開放自由貿易,否則將取消對尼日政府的各項協助。
在此情況之下,尼日農業相關公司根本無法存活下去。
演變至今,結果便是讓自由貿易逐日謀殺了尼日農產工業。
Elhadji Oumarou Issa認為,在開放自由貿易之前,必須先讓人民明白何謂自由貿易並有所準備,而不是一股腦地將自由貿易給丟到人民頭上。
尼日作為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境內只有一百四十幾間公司。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與世界銀行提出的經濟發展協助計畫完全未達到當初預期效益。
第四部份:【人口外流】
糧食危機帶來的結果之一就是農村人口大量外流。
村民逃向外國或是大城市,尋找一丁點食物,並演變成沿街乞討與賣淫等活動。
Ilia Malam 在四個月前離開村落,來到Zinder 城沿街乞討,有時頗有斬獲,有時一無所有,沿街乞討者相當多,當日斬獲全憑運氣。就像其他尼日城市一樣,Zinder 到處都有乞丐,糧食危機讓農民一夕之間全外流到各大城。
在Zinder郊區,甚至存在「乞丐區」。幾星期前,Ibrahim Bachir 跟他太太Houara Abdou 及兩個小孩便住在這區一間小房子裡。這房子的舊屋主過世,有人因著慈悲憐憫,讓他們一家子來此居住。免付房租的Ibrahim,只能盡力求生,他有兩份工作:樵夫與乞丐。
這已不是這一家子首次因飢荒而離鄉數個月,如果不是因為缺糧,Houara Abdou寧願留在村裡。
像他們這一家人者,成千上萬,難以計數。
因糧食危機而造成的農村大量人口外流,尚有另個結果:賣淫。
夜晚來臨,特殊行業開始熱絡起來,不少賣淫的女孩年紀甚輕。
Bachir Hamani 向記者介紹,裡頭有許多女孩進行性交易。
因為飢荒, Mariana 將兩個小孩留在村裡,獨自到城市賣淫,好賺一點錢給家裡。等農作收割,解決飢荒問題,她變回農村裡,直到下回糧荒再將她逼回城裡賣淫。就像所有其他被迫賣淫的女孩,Mariana不肯為她的生活與遭遇多說任何一個字。
因著前往摩洛哥的行前準備,似乎因此而觸碰了在非洲不斷上演的慘劇,一齣悲慘世界。
若僅由一般媒體得知非洲處境,大抵不脫貧窮、飢荒、乾旱與非法移民等。而北方國家亦或如台灣這般相對有能力伸出援手的國家,在給予非洲人道支援時,似乎較少更深入探討造成非洲悲劇永不得解的原因,除了天災,更隱藏著諸多人為因素。
悲劇與傷亡並非無法避免,然而在環環相扣權力結構與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全球經濟體系下,似乎總得等到在權利最邊緣最弱勢者紛紛倒下,於體制內相對安全者,才懵懵懂懂地開始思索政策對錯。
那些任由孩童饑民在缺糧挨餓情況下死去,卻仍舊囤積糧食以牟己利的大盤商,豈止泯滅天良四字可言!
再一次地,如同迦納經驗,往尼日幾乎已成常態的飢荒裡深挖,同樣可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與世界銀行錯誤的策略如何讓尼日永不得翻身!
這兒尚有一則影音,談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與世界銀行及尼日經濟之間的關係。
2005年,乾旱飢荒在尼日造成大量傷亡,無數兒童死於營養不良,被剝奪長大的權利。看著那一雙雙瘦骨如柴臉上,瞪得老大的眼睛,人間煉獄已然上演。
然而當時尼日政權卻一再向國際組織否認人民正遭受飢荒荼毒,因為此飢荒同樣源於錯誤的國內政策。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與世界銀行向尼日政府施壓,必須削減國內政府服務補助,將電力、油與銀行私有化,以經濟作物取代糧食生產,將農業發展調整成出口外銷。
國際金融機構鼓勵農產品外銷,以致於尼日無法生產足夠國內所需的糧食。
2005年的尼日,並無食物短缺問題,糧食生產只低於平均生產水平的百分之十一,然而食物價格卻高漲了百分之七十五到八十五之間。當幾百萬尼日人處於挨餓受苦狀態,當成千上萬孩童死於飢荒,只因饑民無力購買糧食,然而此時的尼日仍持續外銷國內農產品,市場裡仍滿滿農貨。
當危機席捲而來,聯合國與尼日政府仍拒絕免費發放食物給饑民,以避免「干預自由市場」。
此時尼日承受的是持續性飢荒,問題根源在於這廿年來,尼日被迫接受新自由主義政策,所導致的結果。北方國家亦應為尼日的社會危機負責。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再於培植國內自給自足的農業體系,且這是可行的。尼日絕對有能力養活自己的人民,讓人民吃飽且還有餘貨出售到其他國家,這不過是政治意願的問題。
閱讀、參考影音資料與翻譯整理時,瀏覽一則則令人不忍卒睹的消息與照片,不禁自問:我們是否能為這些真實不過的人間慘境做些什麼?在這場共業裡,你我所扮演的角色為何?又該以什麼樣的角度觀看他人的苦難?而所謂他人的苦難,是否其實亦是我們自己的苦難?
秋雨不停滴落,形塑冬的寒意。
獨坐溫暖舒適咖啡店,閱讀,書寫,整理。
窗外的雨,對比著照片上的枯竭沙漠。
桌上咖啡與蛋糕,映照電腦螢幕裡,因營養不良而垂死的孩童的臉。
道德不安,難以避免地緩緩升起。
於出發行囊裡,裝進第十六根暗黑羽毛。
2 則留言:
適任老師我找到一個很有趣的參考點 :)
http://www.ted.com/talks/lang/chi_hant/chimamanda_adichie_the_danger_of_a_single_story.html?ref=nf
一個奈及利亞女孩說"單一故事的危險性",當我們看見非洲的災難時,我們是不是也在對著非洲強化故事的單一性?
謝謝妳幫忙找到這麼有趣的影音資料!
是啊,非洲大陸何其大,本來就不可能擁有單一故事。
然而在愈來愈多西方紀錄片與相關報導裡,
呈現的已不只是非洲悲劇,
而是西方強權在非洲悲劇裡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該承擔的責任,
或許這也可說是以另一種角度來詮釋非洲故事吧!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