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5/2015

讀《尋路中國:長城、鄉村、工廠,一段見證與觀察的紀程》

  《尋路中國:長城、鄉村、工廠,一段見證與觀察的紀程》(何偉著,八旗文化出版,2013年)比預期中要來得好看!對這本書感興趣,主要反而倒不是主題,而是我對作者觀點及其書寫方式感興趣,想知道一個在近代快速變化中的中國居住多年的美國記者筆下,將呈現出一個什麼樣的中國.
  這本書共分成〈城牆〉、鄉村工廠三大部分,〈城牆〉的主軸是長城,作者開車依著長城遺址,造訪沿途村鎮,看著年輕人如何離開蠻荒故鄉,僅存老人留守.鄉村〉說的是北京附近的山村三岔,如何在工業發展下,慢慢從寧靜無人的村落,變成北京人的休閒旅遊之地,以及觀光發展對當地的影響.〈工廠〉則是南部沿海的工業區的故事.
  作者在中國長住,對中國文化歷史與現狀有一定掌握,書裡說的都是尋常百姓的故事,且從一個個人物中,拉出背後的近代中國社會脈動與經濟型態演變,說到長城等具歷史意涵的文物,則不鑿痕跡地以平時幽默文字拉出歷史深度,我猜想作者與書中人物應有長期且近身相處,讓他得以寫出生動幽默且相當寫實的生活場景與人物性格刻畫,深入淺出地讓讀者看到一般難以發現的中國真實樣貌.這本書幾乎涵括了從北到南的中國,相同的是在中國各地不停移動的人們(移工),以及近代在工業化底下快速變動的中國.正如作者所說,撐起中國經濟的,是來自鄉村無數的移工以及中小企業.
  這本書資料豐富,但因個人特殊關注,我想抄下讓我特別想記下的一大段文字,裏頭說到沙漠生存的不易以及極度脆弱的生態平衡,甚至是近代價值觀與人心的改變,與我在撒哈拉觀察的現象,相當類似.

───(我是分隔線,此段資料來自第64頁至66頁)───

  城牆的後面,人們正在努力改造貧瘠的土地.這是北方常見的戰役:將近五分之一的國土面積是沙漠,而沙漠在這些區域正以每年超過五千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張.據聯合國所稱,有四百萬中國人居住在受到沙漠化威脅的地區.政府提出各種計畫,試圖讓北方的生活更能持續發展,從本地植樹計畫到大型水利工程都含括在內;其中野心最大的是長江導流工程.中國政府意識到南方一些地區擁有充足的水資源,便啟動一項耗資一百億元的工程,旨在將其中一些水資源導引到北方.但這個解決方案有多大效果,目前還不清楚,而且說到底,年輕人都到南方去了,把水引向北方又有什麼意義?
  鄂爾多斯手就不是一個適合農民定居的北方地區.古代只有遊牧民族曾在此生活,但中國的拓荒者在十九世紀由於受到戰爭和貧困的逼迫,開始北進.一九四九年之後,共產黨鼓勵人民大量移居到長城之外,期望中國式的農業會滋養榆林北方的沙漠.他們資助了定期的植樹種草,甚至是稻米種植計畫.土生土長的當地人多半是蒙古族牧民,他們自然反對這些計畫,告訴官員這樣不會成功;但政治總是有辦法壓倒經驗.一九六O年代到一九七O年代的文革期間,農業改革正如火如荼之際,當地一個名叫烏審旗的小鎮因為被當成模範公社而聞名全國,其他的沙漠地區被要求向其學習,挖掘灌溉渠並種植穀物.但到了一九八O年代,努力改造烏審旗帶來的災難性後果已經清晰可見:增長的人口加上外來的穀物,破壞了當地珍貴的水資源.
  當地政府近來採用一種新策略,不種稻米穀物,改種柳樹,並用樹葉來餵羊.他們稱之為「天上的牧場」──直接從柳樹枝條上採下來當飼料,同時希望利用樹木阻止沙漠的擴張.從某些方面而言,這個策略可算是有了一定程度的成功:小鎮的可耕種面積穩定在總土面積的百分之十,當地人同時也擴大了他們的牧群.…….
  然而,烏審旗種植柳樹所帶來的好處似乎不會很長.一位名叫蔣紅的中國地理學家當時正在當地進行研究,她告訴我說地下水的水位正在下降.沙漠就是支持不了額外的農業,即使只是柳樹.但蔣紅同時也留意到,當地人雖然意識到地下水減少,但還是支持這項種植計畫.這和舊時大不相同,以前人民一向會反對政府拙劣的計畫.過去的計畫總是抽象且集體性:毛澤東會宣布中國的生產力需要超越英國或美國,而一個來自像烏審旗這樣的地方的牧民,不會甘願為了這樣一個目標而破壞自己的環境.但自從鄧小平掌政以來,經濟的發展主要由個人能動性所驅動,回報突然變得實實在在,觸手可及,新的變化讓許多人看到改善生活的曙光.
  「他們現在對於外面的世界見識更多了.」蔣紅說,「他們能去其他城市或從電視上看到不少東西,希望得到更多的物質利益.」從某個方面而言,人民變得更入世,但這種與外界的接觸是存有偏差的,他們的參考標準不再只是烏審旗有限的資源,而是著眼於城市裡無盡的產品.居民對其他地方有了更多的認識之後,卻忘記自己身處的環境.
  而且,幾十年的政治動盪扭曲了人民的心態.「所有的東西都變得如此迅速,大家沒有時間收集關於環境的資訊.」蔣紅說,「如果回顧自一九四九年以來的中國歷史,你會發現政策改變得非常頻繁.當改革主導了一九八O年代,大家把它當成一個機遇,你必須抓住這個機遇,因為它不會長久.因此人們更容易以短視目光看待發展.」
  經濟面貌在這一代變得像鄂爾多斯沙漠一樣不穩定.所有東西都在變:規則、商業習慣、日常生活中的難題.大家總有需要判斷的新狀況,難以弄清自己的方向.最能成功得通常是不假思索、反應迅速的人.談永續發展太過奢侈,沒有人有這樣的心思去擔心,尤其是在年輕人終究要離開的地方.長期計畫不切實際:目標是你在被下一波轉變壓倒之前,今天就得到利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