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6/2015

讀《永遠的杏仁樹》

  許久前,我便莫名地相當關注發生在巴勒斯坦這塊土地上的事,許多衝突與紛爭源起,早不是新聞,但依然想閱讀所有相關書籍.《永遠的杏仁樹》(Michelle Cohen Corasanti著,臉譜出版,2015年)說的正是發生在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故事,作者是一位猶太裔美國人,高中時,被送回以色列與一位拉比的女兒度過夏天,七年後回到美國,在那塊土地的經驗成了數十年來深埋心中的夢魘,爾後在夫婿鼓勵下,寫成此書.在這本小說中,男主角阿赫瑪在書末決定:「我會把自己的故事告訴全世界.」或許說的正是作者自己吧.
  這本書的封面做得非常漂亮,與不久前出版的《耶路撒冷的移居者:一段在衝突中探求接納,在絕望中發現希望的異鄉生活告白》故事場景同樣發生在那塊土地,作者皆為在西方長大的女性,藉由在當地生活的親身經驗,細膩深刻地描述以巴衝突,雖然《永遠的杏仁樹》是本虛構小說,而《耶路撒冷的移居者》則是作者LIPIKA PELHAM自傳,但兩本書皆不說大道理,而是從人們日常生活中,處處可見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人之間的仇恨紛爭與糾葛,如何讓那塊土地上的所有人再無寧日,且從文字中,皆可見以色列政府的作為如何逼使巴勒斯坦人走上街頭,甚至進行恐怖攻擊,讓暴力衝突不斷,此外,幾乎是每一本與以色列及巴勒斯坦相關的書吧,莫不是一句句對和平的呼喚.
  雖然某部分劇情安排有些誇張到不合情理,但《永遠的杏仁樹》不失為一本好看的小說,作者Michelle Cohen Corasanti雖是猶太裔美國女性,但她明確站在巴勒斯坦立場,表述以色列人如何以暴力將巴勒斯坦人驅趕離開祖先的土地,如何羞辱他們,如何讓巴勒斯坦人日日活在恐懼壓迫戰爭與貧窮中,難以翻身.書中關於迦薩走廊與以色列如何管制巴勒斯坦人的描述,想必出自作者在當地的親身經驗與在地觀察.此外,這本書較獨特的地方在於作者將書中角色故事放入歷史脈絡中,讓真實發生的以巴衝突與書中角色的生命歷程相呼應,讓讀者可以在角色生命經驗中,讀到以巴史實,也讓歷史來解釋書中角色生命歷程.
  是的,幾乎每一本關於以巴衝突的書,莫不是對和平的呼喚,以暴制暴是永遠無法將未來導向和平的.主角阿赫瑪為優秀傑出的數理天才,在耶路撒冷大學求學時,卻因巴勒斯坦身分而受到猶太裔教授夏隆欺壓,爾後有個機會可以讓夏隆教授失去教職,他因政治因素而被關在牢裡的父親卻說:「人因為恐懼跟無知而憎恨別人.要是他們能夠認識自己憎恨的對象,把焦點放在共同的利益上,就可以克服仇恨.……找出他仇恨的動力,嘗試去理解.並要阿赫瑪要求成為夏隆教授的研究助理,讓事情有了轉機.只是當然了,《永遠的杏仁樹》結局相當完滿到了不可能發生的境地.
  書裡倒有個段落讓我不知該如何理解.阿赫瑪到了美國,遇見一位美麗聰慧的猶太裔女子諾拉,並排除傳統宗教與家族壓力,與之結為連理,然婚禮後隔天,諾拉為了保護阿赫瑪家族的屋子,意外死在以色列坦克車輪下,爾後阿赫瑪服從在父母意志下,娶了教育水準不高且與諾拉差異極大的巴勒斯坦女子雅思敏,原本關係疏遠,因阿赫瑪無法忘記諾拉,不時將雅思敏與諾拉比較,直到雅思敏生下小孩,情況才逐漸改變:「雅思敏雖然對世態人情不甚瞭解,但天生就是當母親的料.她替兒子洗浴、親餵母乳、半夜陪著他醒來.他哭的時候,她要不唱歌,不然就是編精彩故事給他聽.我孩子的母親──雅思敏的改變,在我心中挑起真摯的熱情,我倆現在因為共同的羈絆而結合.雅思敏的生活圍繞著我跟兒子.我開始用不同眼光來看她;父母當初敦促我娶她時用什麼樣的觀點看她,我現在也所見相同:來自同村的單純女孩.我與她本質相同,如出一轍.」(p.290
  「我與她本質相同,如出一轍.」
  真的,是這樣子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