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五感學習:那一年,我到學校學種菜》(川上康介著,臉譜出版,2012年)這本書的內容與想像中不太一樣.
作者川上康介是一名記者,前往據說是「日本最大、全球排名第四名的種苗公司,其附設的園藝專門學校位於日本滋賀縣,是一所專收十八歲~二十四歲學生的農業學校,近年來成為日本父母努力想送孩子去就讀的學校,甚至許多頂著高分成績的學生寧願捨棄進入頂尖大學與企業的機會也要選擇念這所學校。因為,來這裡就讀的學生在短短的一、兩年內,一定能以超乎常人三倍的速度成長、蛻變。」的瀧井種苗農業學校就讀一年,是而完成此書.
本以為可從書中讀到獨特農法的知識,或者是不同的務農概念,可讀到快一半,才發現這本書說的都是「人」,是如何藉由務農學習來「在人身上進行教育」,心中不免微微失落之餘,卻又想著,或許這也不無道理吧,畢竟「人」向來才是最大資源,對地貌改變最大的因子依舊是「人」,且這也與先前M提醒我的,回沙漠之後,必須「與人在人心上作工」的提點不謀而合,因「土地有自癒能力,當人變好了,土地自然也跟著好了起來」.
書裡泰半內容是作者在該校學習的體驗,以及與身邊數位學生訪談,較特別的是,在瀧井種苗學校,農業知識理論與田間農作實務並重,且相當重視人際關係與團體合作的學習,該校校長福㠀先生認為:「今後的新世代農民必須精通政治、經濟與國際問題,像過去那樣只要會種菜就好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每位學生可以在本校創造的最大財富,就是擁有志同道合的夥伴.……一般人都認為農業是單打獨鬥的事業,其實種植作物最需要夥伴之間互通有無、交流資訊,在開創通路與販售商品時,更需要溝通能力.此外,如何在鄉下成功建構地緣社區,也是農業成功與否的重要條件.獨善其身的態度絕對無法發展農業.」(p.68-69)
這本書與我預期有所不同,可倒也意外地讓我看見農田如何可以是作育英才的推手,也發現「農業教育」的可能性與另個面向.當然,並不是每個在瀧井種苗學校裡的每個學生都那樣確定農業是一生志業,但在學校的學習與探索,慢慢總能引導人走上屬於自己的路途.還蠻喜歡書裡這段話:「不是同一片田地就會種出同樣的白蘿蔔,它們沐浴在同樣的太陽下、吸取相同的養分,可是有些白蘿蔔順利往土壤中生長,有些白蘿蔔卻會遇到石頭阻礙,無法往下扎根.只要搬開石頭就能繼續成長,即使無法往下生長也不需要擔心.無論是體型較大的白蘿蔔、寬度較細的白蘿蔔或長度較短的白蘿蔔,每一根白蘿蔔都是好吃的蘿蔔.」(p.176)對我來說,這道理在自然萬物及人的教育中,都是一樣的,只要是活的、有生命的,便是各個不同,「制式規格」是屬於「工廠」的範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