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2015

讀《搶救寂靜:一個野地錄音師的探索之旅》

  2014年回撒哈拉前,M 曾要我錄下「沙漠的聲音」,帶回來給她.那時在撒哈拉四處尋找可以安靜錄下「沙漠的聲音」之地,才驚覺:天哪!即便在沙漠,在我腳力之所及,要能找到一片聽不到人聲、車聲與機械聲的地方,多麼不易!原來人類製造的聲音早已傳遍這寧靜大地,在各個想像不到的地方嗡嗡作響了呀!
  我將M交託的任務記在心上,直到有機會走入極為人煙罕至的荒野地,才終於錄下「沙漠的寂靜」,突然發現,啊,原來當人聲、車聲、鳥聲、風聲、羊聲與任何聲音都不在時,沙漠不盡然是全然寂靜的,卻可以隱微聽見一種「鳴動」、「鳴響」,類似某種「震動」,規律的,低低的,不曾止歇,不知打從何方而來,似乎真的是來自大地的顫動,且愈是安靜聆聽,那鳴動愈是明顯.
  直到現在,我都還不知道那究竟是什麼.
  這是為什麼當我發現這本《搶救寂靜:一個野地錄音師的探索之旅》(范欽慧著,遠流出版,2015年),便想閱讀──希望以更精準、細膩、多元的方式,回沙漠聆聽所有.
  書裡好些經驗與文字讓我覺得很難體悟,只能說我對「聲景」(soundscape)太不熟悉了,也因此這本書算是為我開了另一扇去聆聽大自然,並在聆聽中,更深刻地體悟大自然的窗.
  這本書以聲音為主軸,擴出去的線包含山林、田野、城市與海洋,甚至是人類的音樂與社會演變,有人文抒情與自然知識,亦有科學相關研究,也有不少作者與其他相關領域人士的訪談,資料豐富且是我們平時不曾關注的議題.書裡提到一段 Gordon Hempton 關於「寂靜」的定義,真的很美:「內在世界的寂靜是屬於靈魂的層次,而外在的寧靜則是一種想與世界更深度鏈結的態度.」(p.113)由於我對「聲景」實在是太不熟悉了,僅記下書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兩個例子.
  其一是從「聲景」觀點來做環境設計的日本鳥越惠子教授:「我所追尋的寂靜,在鳥越看來,只是反抗噪音而產生的行動,她在意的是一種聆聽的角度與思考.從音樂的觀點出發,噪音也是一種音樂的延伸,而從文化的觀點來看,噪音甚至是一種解放威權的符號,因為噪音之為『不被喜歡』的聲音,也可能被界定為『政治上的壓制』.受到西方思潮的影響,當代音樂家已經把整個世界視為一個演奏廳,聆聽聲音的耳界,有了多元開放的空間.而這樣的概念,其實是二十世紀後的產物.」(p.113
  書中一段鳥越談及傳統音樂富含的智慧:「這些傳統部落中的人們,並沒有受過所謂音樂學的訓練與概念,卻能創造出豐富的音樂內涵.西方所謂的音樂學概念,已經扭曲了音樂的本質,事實上,所有音樂都不能抽離身處的文化和環境,而且深受自然的啟發,比如蟲鳴鳥叫,牠們存在的時間超過人類,都是屬於世界最原始的樂章.」也因此,作者認為:「因為不認同那些學術制式的框架,鳥越希望去拓展音樂的定義,尋找一個可以適用於全人類,甚至是宇宙,不受時空限制的概念.而聲景的研究,正符合了她的期待.」(p.115
  另外一個則是在嘉義推動《聲土不二──嘉義聲音再生計畫》的法國人Yannick Dauby.「聲土不二」其實出自「身土不二」,本為南宋僧語,爾後在日本食養運動被定義成「人應當多進食身處的土地所生產的食物」,而Yannick Dauby紀錄自然聲景,「並非出自對生物的喜愛,而是對音律的著迷.」(p.172)因此他關注的,「正式台灣道道地地的環境聲音,包括自然與人文的層面,有些是我們習以為常的背景,有些是被我們忽略的細節,不論是傳統樂器的演奏、市集商賈的叫賣,或是自然野地的天籟,都被藝術家忠實記錄,並發展成一個嶄新的立體作品.……比起台灣長期對聲音的忽視,歐洲人在賞析與辨識聲音上顯得更加多元與包容.聲音本身可以化約成簡單的符號,藉由這樣的媒介穿透時空,不論是大地遺留的跫音,或是荒野中的一聲喟嘆,都可以為時代做見證,激起無數感動的火花.重點是,那樣的聲音書寫,需要有鑑賞力的舞台,需要高品味的閱聽大眾.」(p.170-171
  有趣的是,由聲音往內走,依然是走到大自然的「療癒」力量,書裡後半部不乏關於聲音療癒、靈性、內在、脈輪與能量等相關論述,但都只是輕描淡寫,作者關注依然在聲音本身.書裡提到美國聲音治療師 Jonathan Goldman 強調共鳴與心念的重要性,「頻率要加上心念,才會產生療癒.」且「寂靜是金」,「能量不是聲量所能發揮的效果,真正的聲音道途是『透過寧靜』,這才是最重要的力量.」(p.202
  「聲景」是一個我不曾想過,可以去認識自然與世界的方式,同時也是我閱讀此書最大的收穫,學著去聆聽大自然裡的聲音,以及生物間的對談,甚至是寂靜裡的訊息,並從「聲景」的角度,檢視人類在地球上的所有活動與因之而來的影響互動.
  有趣的是,作者在書裡提到德國導演Wim Wenders《里斯本的故事》,援引葡萄牙詩人Fernando Pessoa:「人唯有透過聆聽以及摒棄視覺,才能真正『看見』.」
 
  我很喜歡Wim Wenders,喜歡他在電影中持續不斷的人文反思,《里斯本的故事》讓我看見電影錄音師的可愛,以及葡萄牙音樂Fado的迷人,在法國唸書時,有好長一段時間,當我悲傷絕望時,Madredeus的音樂帶給我不小的療癒力量,讓我甚至很想變成音樂裡的那把大提琴,呵呵!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