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3/2015

讀《寂境:看見郭英聲》

  在對攝影感興趣之前,我可說完全不認識哪一位知名攝影師,甚至是直到讀了《心的視界:柯錫杰的攝影美學》,才知柯錫杰這號人物,很喜歡他的想法與作品,也才在他書中第一次看到郭英聲這個名字.
  這本《寂境:看見郭英聲》(郭英聲、黃麗群著,天下文化出版,2014年)說的是台灣攝影師郭英聲的故事,從童年至今,之於我,這書有趣的地方在於因著郭英聲出身背景極佳,母親是申學庸,往來皆為藝術圈人,故可以從郭英聲的經歷,窺見某時代的台灣藝術圈.文字相當優雅流暢,我想這書應是郭英聲口述,由黃麗群採訪執筆書寫而成.這書讀來頗讓人享受,就一種不疾不徐閱讀某人特殊生命經歷的享受.書裡同樣收錄了申學庸林懷民描述郭英聲的文章.
  郭英聲是個相當孤獨的人,故這本書名《寂境》,孤獨在他作品中,隨處可見,但正如他自己所言:「我並不害怕也不厭惡孤獨.早一點學會孤獨,早一點理解孤獨之於人的本然不可避免.我提早學會人生.」(p.63)又:「一生當中,我似乎沒有不感到孤獨的任何一秒鐘.看來是擺脫不了它的.當然也有幸福的時刻,也有滿足的時刻,但那幸福或滿足都只是像雪落在大地:暫時降下,輕輕覆蓋,終究要融化散開.」(p.169-170又:「那火燒得很好,但它有多猛烈多溫暖多燦爛,我心裡的孤獨就有多龐大.那個瞬間,是人生為我的心做出譬喻嗎?周圍有光,也有熱,但我自己一人,抱膝坐在中央,我默默無語,四下環視.而悲哀與離亂從遠方滾滾而來.」(p.171
  書裡收錄了一些郭英聲的攝影作品,但印刷不佳,看不太清楚,或許這本書的亮點與重點主要在於郭英聲的一生吧,讀到他在巴黎求學與攝影工作的文字,還蠻有趣的,但就文字密度與訊息質地來說,柯錫杰《心的視界》更為深刻有力.
  郭英聲有些句子還蠻有趣的,可以記下:「做足自己,日後所有的事就會發生.」(p.132
  書裡關於創作理念的文字,倒還真的不多,例如:「我用一句話來解釋:當一個人要copy自己,不斷不斷copy自己,而因此成為一個風格的話,我認為他是一個失敗的人.我喜歡攝影家在他的每個階段都有新的表現方式;然後那個表現方式裡,有他身上幾個最重要的元素.我這輩子從來沒有迎合潮流,我的作品完全只是在表達某一個時代我看到的某一個瞬間,這個瞬間,透過相機和我這個人起了化學作用,這種『看到』是我創作的唯一途徑.」(p.182-183
  郭英聲並不反對數位創作:「底片那種手工的、不太確定的、不太完整、有溫度的、時間性的感覺,是有它的美,但我倒沒有特別懷念.……作為一個創作者必須試著適應每一個年代.……我想數位時代不是機器或器材的問題,而是質變跟量變的交錯,形式讓創作與製作的思維和意識都完全不同.我很懷疑未來大家還會不會特別將數位與傳統的差別提出來討論.我完全不反對數位時代,但我承認它少了一點等待.少了攝影家腦中一瞬間的結構、反應、期盼與各種思考準備.它是可以隨時刪除的.拍下去的剎那,所有東西都在精準、安全、沒有風險的情況下達到,這裡面,少了一點我熱愛的時間性.……今天拯救昨天,讓它和明天並肩.這是我眼裡的數位時代.」(p.184-186
  「我在意養像的時間性.影像的力量唯有在時間裡存在.……創作者是不能靠意外的.影像的力量存在於一眼瞬間的震動,這震動的背後必須有時間支撐.……信仰也是時間的產物.」(p.186-187
  單純就近來讀的書來認識郭英聲及柯錫杰,知道的很少,但單就從書裡看到的來說,柯錫杰的《心的視界》更讓我驚艷喜愛收穫豐富,這本《寂境》讓我享受閱讀優雅流暢文字以及有趣人生經歷的快樂,但就像我看郭英聲的攝影作品一樣,只覺那是發生在另個世界的事,與我無關.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