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2/2015

讀《朝聖:一個攝影師跨越四十年的影像故事》

  攝影書一般來說定價都不低,但好的攝影集真的會讓人想收藏,一再翻閱,之於我,《朝聖:一個攝影師跨越四十年的影像故事》(野町和嘉  Kazuyoshi Nomachi著,大石國際文化出版,2015年)就是這樣的一本好書.
  因定價高,購買前,我曾猶豫,但我真的很好奇,想知道日本攝影大師的鏡頭攝下什麼樣的朝聖的故事?翻開後,這本書真的沒讓我失望!與其說這本書主題是「朝聖」,不如說是人追尋神聖中的容顏,從佛教、基督教、伊斯蘭再到原始宗教,全囊括其中,還有一些是充滿神聖潔淨感的自然造物.此外,這雖是攝影集,但附上的文字其實有著民族誌的色彩,讓這本書平添讓人難以抗拒的魅力、美學與文化涵養.
  神奇的是,帶給野町和嘉極大創作啟發的,同樣是撒哈拉,他在書中寫道:是撒哈拉讓我變成一名紀實攝影師.……隨風起舞的沙是栗子的棕色,每一粒都彷彿是一小塊黃金.這些沙,那些石頭,天空的星斗,真美.突然,在這片空無之中一座綠洲瞢然出現,裡面的住民在我們看來是沙的囚徒.他們是堅忍的民族,過著堅忍的生活.我們彷彿落入另一個時空.……當然,我知道沙漠綠洲有人居住,但我從沒想到大自然如此近距離地侵襲這裡的日常生活.這裡的居民是什麼樣的人?無知的我好奇地問自己.在這個超現實的沙漠世界上演著什麼樣的人生?留在巴黎的一名友人曾對我說:『沙漠嗎?你逆光拍一張照,再順光拍一張照,就可以收工了,因為你已經拍完所有能拍的.』」他錯了.這片沙漠,這個全新的時空,絕不乏味,也絕不簡單.」p.20-22
  以下將他如何得到神啟,爾後才有了這本書的文字記下:某日傍晚,隨著烈日西沉,酷熱稍微舒緩了一些,我爬上沙丘想拍些照片.與我同行的還有一個16歲男孩,是我新交的朋友.遼闊的沙地在夕陽下煥發粉紅色光芒,向晚的色澤瞬息萬變.當我終於從鏡頭前抬起頭來,男孩已經不見了.來的一路上我們還有說有笑,他到哪兒去了?
  「他就在沙丘另一邊,沉浸於晚禱中.男孩面向東方,深深鞠躬,屈膝跪下後俯伏在地,然後起身,口中一直喃喃念著祈禱詞.我有點吃驚.片刻前他還只是個一般的少年郎,稚氣未脫.現在,他身上沒有一絲一毫稚氣.他是個男人──莊嚴、堅定的沙漠男子,與他的上帝面對面.」
  「漸濃的暮色中,儘管我就站在他身旁,他卻絲毫沒注意到我,完全沉浸在祈禱中,彷彿出神似地.不斷俯伏在地使得他的臉從額頭到挺拔的鼻子上,都覆蓋著金黃色的沙子.就在那一刻,他面東朝向麥加,月亮從東方地平線昇起,圓滿而光華耀眼.那景象真美.在這片廣袤的沙漠中,一個赤裸裸的靈魂與上帝面對面,沒有任何他物介入.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沙漠懾人的精神力量.」
  「對撒哈拉的迷戀,驅使我拓展自己的視野.我漫遊於尼羅河谷,造訪阿拉伯半島,然後去了西藏,在每一個所到之處任憑好奇心恣意馳騁.地球上所謂的偏遠地區我大多去過──現代文明難以滲透的廣袤沙漠、高原與熱帶草原,在那裏,超驗的神靈世世代代為住民所敬拜,他們的宗教是以最原始的方式進行祈禱,也是孕育出這些宗教的土地本身最直接的自述.」(p.10
  這本書第一個部分就是〈撒哈拉〉,我很喜歡裡頭的文字及攝影作品,有著旅人在異地的省思及因之而來的開闊視野,還有著說不上來的人類學美感,依據書裡描述,水資源牽動生命能否在沙漠延續,且乾旱荼毒撒哈拉早始於七O年代.
  這書裡收藏好些攝影作品,文字亦優美流暢,在書末〈尼羅河〉章節,提到人群與牛群和諧共處的丁卡族及努爾族,讓我回想起先前剛讀的《北緯43.5度,心的國度》,好些個思維、與牛共存的方式及價值觀似乎是共通的,在那生存條件極為嚴苛的偏遠荒涼地帶,人類與牛群相互依賴共存,所有經濟活動莫不仰賴著牛隻,若不焚燒牛糞來薰走瘧蚊,人類甚至無法在此地生存,且只有病死的牛隻才會被當作餐點,清晨,人們對著牛的子宮吹氣,造成性刺激,使牛分泌更多乳汁,爾後湊上去直接吸允牛的乳房,這便是早餐,牛的尿直接用來洗頭,牛糞燒成的灰則塗在身上防蚊,揉進頭髮裡,可防跳蚤跟蝨子,所有生存所需莫不仰賴牛隻.
  很喜歡這本書,在攝影與文字方面都相當優美豐富,說了好多好多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