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2015

讀《耶路撒冷的移居者:一段在衝突中探求接納,在絕望中發現希望的異鄉生活告白》

  趕著在飛回沙漠前,讀完《耶路撒冷的移居者:一段在衝突中探求接納,在絕望中發現希望的異鄉生活告白》(LIPIKA PELHAM著,商周出版,2015年),我對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之間的議題向來關注,也很想知道在紛爭不斷的衝突地,是否能找到和平共存的方式.
  這本《耶路撒冷的移居者》很好看,雖然厚達四百頁,但很容易閱讀,一下子就看完了.
  作者是在英國受教、生活的孟加拉裔移民,父親為穆斯林,但她自認印度教是她文化血脈的重要因子之一,且她是個無神論者.在遇到用盡生命為巴勒斯坦人爭取更大權益的猶太裔丈夫之後,帶著一對兒女前往耶路撒冷生活,這本書鉅細靡遺地描述她在耶路撒冷如何面對婚姻關係的糾葛,以及她在當地的各種衝突.
  這本書好看的地方在於作者夠誠實地自省,分析整體狀況,讓讀者輕易發現這世界從來不可能政治歸政治、宗教歸宗教、生活歸生活,赤裸的現實就是政治與宗教不斷影響每日生活以及人與人的關係,尤其是在戰爭不曾止息的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從頭到尾,書裡沒有分析討論國際局勢的嚴肅篇章,但就從她在耶路撒冷的日常生活,就一個母親、妻子、女人的角色,再再可以看見宗教與政治衝突如何宰制每一個人的生活.那衝突、矛盾與混亂,不只是在可以言說的政治、宗教或其他,甚至在每一個人心中.人人各有立場,從個人立場看出去,人人所看見的世界不同,然而溝通是那樣困難,情緒激昂,仇恨悲傷累積已久,讓和平更難以到來.
  此外,我個人對書中宗教信仰儀式對人的影響及操弄,以及在這當中的無奈,還有對人際關係的影響,感受尤其深刻啊!書中也提到孩子的教育,在宗教與政治衝突之間,很寫實.
  我想節錄書中作者先生里歐點出重點的一段話:「猶太人兩千年來從沒忘記這裡是他們的故鄉,最後他們終於來了,並且從當時正當持有土地的居民手中奪回土地.怎麼會有人期望巴勒斯坦人能在短短六十年後,就忘記自己失去了些什麼呢?」(p.75
  
  

  

1 則留言:

Phil 提到...

最近我也有看這本書,說真的,我對以巴了解的不多,而且資訊多來自媒體,這本書讓我對猶太教有一些基本的認識,不論是教義、飲食、宗教儀式、穿著、教育等,另外,我感受特別深的是作者的想像力,尤其是她揣測他先生的想法、租屋處鬼魂云云以及菲坦與塔瑪間的問題,後者實在令人感傷,在政治的操作下,宗教、歷史及種族成了彼此無法承受之重擔,這也讓我想到兩岸民間的交流,是否也有類似的問題。

不過,我很喜歡她女兒瑪亞的章節,她很喜歡說巴勒斯坦坦人;在這樣的家庭氣氛及外在環境下,要維持一個完整的家庭,真的好困難,歐莉的角色,實在發揮的淋漓盡致,無論如何,衷心希望作者的想法能樂觀些,特別是獨處時。

曾經想過,帶著這本書去一趟書中所提到的城市及街道,看到作者在機場安險所受到的待遇,實在沒有勇氣去那邊觀光。

政治,讓每個人都活都的很緊張,也默默影響每個人的情緒,只有在努力工作時,才能暫時擺脫它的干擾,讓我們的靈思享有片刻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