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2/2015

讀《心靈之眼:決定性瞬間──布列松談攝影》

  最近忙著辦出國文件翻譯公證啥的,加上《天堂島嶼》回饋物發放,還要奶一隻小小貓,好一段時間沒寫讀書隨筆,趁今天腦袋不算太糨糊,趕緊來補一下.
  閱讀攝影書籍時,不斷看見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這名字,很自然便想讀些關於他的書.這本《心靈之眼:決定性瞬間──布列松談攝影》(著,原點出版,2014年)據說是「布列松迄今唯一攝影精華文字集結」,整本書文字不算多,好些篇卻是字字珠璣,可見布列松帶著詩意、哲思與人文關懷的核心思想,最讓我期待閱讀的,自然是那篇〈決定性瞬間〉短文,裏頭談到自己走入攝影的歷程,釐清何謂「新聞報導攝影」,談到攝影主題、構圖、技術與顧客等,好些概念看似平凡不過,卻是最難執行的,甚至需要時間與一定的生命歷練,才能有更深刻的體悟.
  關於攝影,布列松認為:「攝影,要屏氣凝神,把一切的感官都集中在稍縱即逝的現實前,若能成功掌握這瞬間的畫面,無論身心都會深感愉悅。」又:「攝影,意味著頭腦、眼睛與心靈都落在同一瞄準線上.」且:「攝影是一種領悟方式,這種領悟與其他視覺表達方式並不截然二分.攝影也是一種大聲疾呼、追求解放的方法,目的不在於證明,亦非肯定它獨有的原創性.攝影,是一種生活方式.」
  也因此:「我的熱情,從來就不在『攝影』這件事本身,而是為了一種可能性,在忘卻自我的那幾分之一秒裡,因為記錄下某種主題以及形式之美所激盪出的情感,那是一種被眼前送上的東西所喚醒的幾何。擊發快門,是我諸多素描本裡的一種.」
  談到「新聞報導攝影」時,布列松認為:「有時候光是一張照片,已經擁有足夠的形式精準性與豐富性,內容也能充分獲得共鳴,可以完全自足;但這樣的情況並不多見.可以發出火花的主題元素經常都是分散的,我們並沒有權利把它們硬湊在一塊,如果這麼做的話就是舞弊.報導的用處就在於此:在同一個版面裡匯集各張照片,將種種互補性元素整合起來.」
  「報導是頭腦、眼睛、內心的連續運作,為了表述一個問題,設定一起事件,賦予某些印象.」
  「記憶非常重要.每張照片的記憶都與事件踩著同樣的步伐奔馳;攝影時我們必須確定已經表述一切,沒有闕漏,否則就會為時已晚,因為人們無法逆轉事件或重新來過.」
  「對我們來說,總是有兩個選擇,因此也可能造成兩種可能的悔恨:一是透過觀景窗對照現實世界的時候,另一則是當影像一旦沖放定型,被迫要放棄一些雖然精準、卻不那麼有力的影像.當一切顯得太遲時,我們便清楚知道自已哪裡不足.經常,在攝影時,稍微猶豫,或身體感知一時沒接上事件,就會讓你有一種漏掉整體中某個局部的感受;尤其且更常發生的是,眼睛漫不經心,目光迷離散渙,這就足以毀掉一切.」
  「對我們每一個人都一樣,隨著我們的視線拋出,空間開始逐漸擴展直至無限;當下的空間有時強烈打動我們,有時令人無感,隨後很快便在記憶裡封存起來,開始質變.在所有表述的方式當中,唯有攝影能將一個確切的瞬間凝凍住.我們把玩那些會消失的東西,而當它們消逝之後,就再也不可能使之重新復活.人們再觸碰不到他的對象,頂多只能從採擷的影像中挑選一些作為新聞報導之用.……那些消失的,就是永遠消失了:而這也是攝影師這份工作的焦慮與主要原創性的來源。.……我們的任務包括了在我們的素描本──相機的幫助下觀察現實,將之紀錄下來,不藉由取景方式誤導,或利用暗房裡的小撇步.這些把戲在明眼人面前無所遁形.」
  書裡好些經典話語都讓我想抄下來,細細咀嚼,翻開書扉,布列松一段話讓我喜悅而感動:「在這個被利字壓垮的世間,,被高科技聲聲催討、糟蹋的世間,全球化──這個新的奴隸制度──帶來的權力飢渴正在蹂躪;在這些之外,友誼還在,愛存在.」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