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9/2015

讀《德國人的村莊》

  《德國人的村莊》(Boualem Sansal著,原書名 Le Village de l’allemand,允晨文化出版,2014年)讓人有點不知該如何說起.
  作者Boualem Sansal出身阿爾及利亞,曾擔任阿爾及利亞工業部高級官員,但因其文學著作引發當局不滿,因而辭去公職,專事寫作.尤其在剛讀完雖身為穆斯林,但以西方菁英知識分子觀點在詮釋沙烏地阿拉伯的《在那女人必須蒙面的國度:一位女醫師在沙烏地阿拉伯王國的行醫紀實》之後,Boualem Sansal這本《德國人的村莊》很真實地讓我見識到「文學的力量」.
  此書由故事主角一對兄弟的日記交錯而成,這對兄弟的父親為德國人,母親為阿爾及利亞人,兩兄弟在阿爾及利亞小村落出生,年幼就被父母送到法國受教育,爾後移民法國.哥哥哈謝事業有成,優雅有禮,在跨國公司工作,取得夢中美嬌娘,還買了獨棟房子,弟弟馬立克則在非洲裔移民聚集的混亂社區混日子.1994年,兩兄弟還在阿爾及利亞村落生活的父母與鄰人被激進伊斯蘭主義者殘酷殺害,哥哥哈謝在追尋過往時,意外發現被村人敬重的父親,過去曾為納粹工作,參與對猶太人進行種族清洗的行動,爾後已結束自己的生命來進行某種「正義」,弟弟則因著閱讀哥哥留下的日記,而得知一切.
  這本書有趣的地方在於作者將激進伊斯蘭主義與屠殺猶太人的德國納粹做對比,認為他們做的是相同的事,差別在於方式與規模大小而已,然而,加害者後代(如書中那位兄弟)與這時代的人,如何面對當年往事?又如何從慘痛歷史中,汲取教訓?作者傑出且精彩的地方在於,他是以「內部」觀點在看待激進伊斯蘭主義的興起,探索的線往外延伸,包含阿爾及利亞、法國與德國,往歷史裡探觸,說的既是當代歐洲與北非,又是二次大戰間的德國、法國、埃及與阿爾及利亞.
  人類為什麼會打著真理與神的旗幟,進行種族屠殺呢?書裡提出這個問題,稱不上解答了什麼,但或許這事實也只呈現了人類的不理性與殘酷吧.
  這本書探索的深度、歷史的厚度與格局都是高的,讓讀者在看見不同時代、不同國家與不同社群的作為後,從類似歷史事件與人類作為,卻可明顯感知一張網絡,在歷史裡鋪陳,網住歐洲與非洲,牽動世世代代、不同地區、不同語言與種族的人們.之於我,這正是「文學的力量」.
  多少讓我眼睛為之一亮的是,這本法文原文書出版於2008年,書中便已不斷強調激進伊斯蘭主義如何在法國伸出觸角,擴大影響力,不斷向在法國社會極度受挫,對未來相當茫然,且根本分不清「伊斯蘭的」(islamique)與「激進伊斯蘭主義的」(islamiste)的非洲裔移民後代洗腦,當激進伊斯蘭主義組織勢力不斷擴張,社區裡的每個人幾乎只能藉由離開社區才能擺脫其掌控與恐怖威脅.在書裡,作者不斷提醒法國,若再不面對與處理這眼睜睜的事實與潛在危機,有天激進伊斯蘭主義不將只是在阿爾及利亞進行屠殺,也將危害到法國安全.對照不久前發生的 Charlie Hebdo事件,更可感知作者的先知先覺,引爆Charlie Hebdo事件的導火線,從來不只是言論自由爾爾.且,首先遭受激進伊斯蘭組織迫害的,更是這些居住在歐洲貧困移民社區的男男女女,以及第三世界國家.
  書中一段關於居住在法國的阿爾及利亞移民社區的文字,犀利而深刻:「人們總假裝自己還身處於阿爾及利亞,遠遠超過事實所能負荷的地步.沒有任何因素強迫他們,但他們就是盡可能全心維持著家鄉的各種習俗.一日為移民,終生為移民.他們帶著情感與激動情緒所談論的故鄉並不存在.他們所關注的真實性,比記憶裡的北極更加虛幻.偶像的額頭蓋了一個認證章,非常明顯,說著來自市集的產品是贗品,是人工合成的,以及使用上的危險性有多大.阿爾及利亞與此無關,它有自己的生命,而眾所周知的是,這個國家的諸位領導人不斷蹂躪這塊土地,並且很積極地為這個國家準備後事.真實的國家是我們確確實實生活在其中的地方,在那邊的阿爾及利亞人都很清楚這一點.他們不斷在抵抗的慘劇,他們一直都知道是怎麼一回事,要是他們能夠說了算,那些施暴的人就會成為他們自己胡作非為的唯一供品.」(p.18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