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2015

《遠離非洲》

  雖說過年,但「志業」這東西是沒有假期的.默默地翻開《走出非洲》(Karen Blixen著,原書名Out of Africa,上海文藝出版社,2014年),繼續做著功課.這本書就是1985年,梅莉史翠普主演的那部《遠離非洲》的故事.
  閱讀簡體字對我來說,依然頗有障礙,這書描述有些累贅,此外,現階段的我,多少抗拒仔細閱讀相對站在於非洲發展的西方殖民者觀點下的書籍,我不太願意讀到白人眼中的非洲世界,這很容易讓我有情緒,想反駁些什麼.讀了一兩篇,便決定放下,看起了電影《遠離非洲》,雖知書寫得肯定比電影多.
  30年前在《遠離非洲》這部片裡的梅莉史翠普有一種清秀獨特的美,尤其是那雙清澈靈動的雙眼,整部片全圍繞著她一個人轉,觀賞這部兩個多小時的電影時,我不時在心裡讚嘆:「啊,梅莉史翠普真的好會演啊!」
  梅莉史翠普演的角色其實就是作者Karen Blixen本身,描述來自丹麥富裕家族的她,為何與如何走入非洲,我一直保持距離地觀看她整個歷程,見她如何大費周章地從丹麥運送笨重昂貴的歐式傢俱到非洲肯亞,見著歐洲人如何在非洲維持歐式生活,見著歐洲人如何在非洲土地開墾投資,將肯亞部族的土地變作牧場與農場,如何將非洲原住民化作農工.那明明是非洲人共享的土地,不是嗎?但在英國殖民底下,所有土地皆成了大英帝國皇室的財產,讓非洲原住民無田可耕無處可去.待農牧經營在非洲賺不了什麼錢,歐洲人開始在非洲經營起狩獵旅遊safari),帶著歐洲有錢人來非洲狩獵野生動物,進行觀光旅程,片中Karen的情人Denys早期甚至以狩獵並販賣象牙維生.見著廿世紀初,歐洲人以各種方式掠奪非洲資源的行徑,心裡不斷冒出一段又一段的OS
  Karen與前夫在非洲初期,英國與德國為了爭奪肯亞這塊殖民地,打起了戰爭,從片子裡,多少可以窺見當時在當地的西方白人對這場戰爭的觀感,有些人是因著對英國皇室的忠誠而投入戰爭,有些則難以置身事外.
  在這部電影中,Karen的情人Denys相對是較理解並尊重非洲文化的歐洲人,Karen因被丈夫傳染梅毒而不孕,興起為當地非洲孩童辦校興學的念頭,然而部落酋長阻撓孩子前來上學,歐洲人認為把教育給非洲部落是種浪費,而Denys則保持距離觀看Karen「善行」,因他不認為非洲人沒有文化,而是有著另一種與歐洲不同的文化,且他不樂見Karen藉由學校與教育,將非洲孩童變成一群小英國人.這樣的想法,在當時肯定少見,尤其當歐洲人普遍根本不認為需要把教育與文化帶向被他們視為低種人的非洲人時.
  一方面,我頗同意Denys對非洲文化與教育對非洲孩童的影響的想法,但同時我也思考著,時代已進入極大轉變,若無法學會讀書識字(即便是敵國的文字語言),這些原住民孩子的未來何在?
  看著歐洲人在肯亞的各種「投資」與「開發」,心裡真的很複雜,片子裡,Denys對非洲的愛是很深的,當他可以駕著小飛機在非洲大地上翱翔,極度關切歐洲人在非洲大地上的行徑,見著卡車車輪愈來愈深入非洲內陸,他是焦慮憂心的.
  Karen是個堅強勇敢又聰慧的女子,她因婚姻而來到非洲,然而前夫玩世不恭,留她一人經營咖啡園,處理耕種收穫烘豆與販售等事宜,還得跟銀行協商,對非洲原住民的關心也是真誠,讓我真的很敬佩她的能耐與勇氣!
  咖啡園栽種初期,沒人看好咖啡可以種植在緯度這麼高的地方,在尋找水源時,Karen曾提議鑿個水塘,但非洲管家否決了,說,這水就是屬於某處,就是要往那兒流.爾後事實證明,水確實有自己的路徑與意志,大雨一來,水勢之大,終究是人類抵擋不住的呀!
  我不知道自己算不算喜歡這部片?故事本身細膩精彩,梅莉史翠普演技無從挑剔,非洲大地風景瑰麗壯闊,也有著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雖然這完全不是我看這部片的關注點),Karen Blixen在非洲的這段經歷也算奇人軼事,就Karen與前夫與情夫的故事來說,動人的倒也不是浪漫愛情,而是一個像Karen這樣的女人,在那歷程中的堅持反抗接受與放棄的經歷,那是很貼近真實人生的.讓我一直保持距離觀看的,仍是因看到西方人如何利用非洲資源在非洲求生存的觀點(即便相對友善)與歷程(即便相對較接近土地與非洲原住民),對我來說,依然是相當難受的.
  因為抗拒閱讀Karen Blixen的原著Out of Africa,我看起改編自原著的電影《遠離非洲》,但心裡那份對西方殖民者觀點的抗拒一直都在,不知有一天會不會重新回頭,翻開這本《走出非洲》.
  
  


  電影海報
  
  
  電影預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