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5/2015

讀《阿拉伯的勞倫斯:一個矛盾的靈魂、狂傲的凡人、自卑的英雄》

  先前看了電影《阿拉伯的勞倫斯》之後,讓我對這號人物與阿拉伯大起義之間的關係極感興趣,也才買了這本《阿拉伯的勞倫斯:一個矛盾的靈魂狂傲的凡人自卑的英雄》(Michael Asher著,八旗文化出版,2014年).
  作者Michael Asher本身對勞倫斯這號傳奇人物極感興趣,依著他生前作品《智慧七柱》與在阿拉伯世界走過的軌跡,試圖釐清當時國際與社會狀況,以及勞倫斯究竟是什麼樣的一號人物.這本書厚厚將近五百頁,可見之為歷史學家與深層生態學家的Michael Asher下足苦工地去了解勞倫斯,不僅從史料與訪談著手,甚至親自前往勞倫斯曾造訪的地方.
  但,這本書真的太厚了!《天堂島嶼》集資計畫已經啟動,我沒那麼多時間可以細嚼慢嚥地閱讀每一本書了!作者花很長篇幅探討勞倫斯的成長背景、性格轉變與人格上的矛盾處,以及他與家人朋友間的關係,對於想了解勞倫斯的讀者來說,這部分倒真的很有趣.但我最感興趣的,還是在於勞倫斯於英法德等國在阿拉伯大起義裡的作用,希望能藉由勞倫斯這個人,理解那個時代背景與曾發生過什麼事,並非這本書並未提到此事,就只是我的關注不是這本書的重點.
  再者,雖然作者提及勞倫斯在阿拉伯世界的形象可完全不是之於西方人那樣正面偉大而傳奇的英雄人物,但這本書畢竟是西方人探索一個之於西方人的傳奇英雄勞倫斯,觀點還是很西方的,讀著讀著,總覺這不是我此時需要的養分,或許將來我會有其他觀點可以重新讀這本書.
  最後是關於作者的書寫方式,時而以探尋勞倫斯生前軌跡的作者筆觸在描述沙漠景致與勞倫斯這個人,時而跳到勞倫斯時代,以近乎第一人稱的方式在敘述,彷彿他本人就是勞倫斯,時而以旁觀者角度在分析勞倫斯這個人與當時狀況,讓我個人在閱讀時,不時感到錯亂.
  書中提到勞倫斯時而將阿拉伯人視為「高貴的野蠻人」,時而斥貶阿拉伯人蒙昧無知而野蠻,書中一段關於貝都因人的文字頗為有趣:「貝都人的生活艱辛,勞倫斯曾以『生命之死』的概念形容這種生活,但這句話顯現的其實是他的性格,而不是貝都人的天性.反之,貝都文化相當適應沙漠生活,因此貝都人其實覺得十分融入這樣的生活.駱駝、山羊和綿羊就是他們賴以生存的工具,從這些動物身上取得的資源能儲存供個人使用,其他的則可在城鎮進行交易販賣.貝都人的生活並非以物質為導向;對他們而言,物質在這片荒涼景致中轉瞬即逝,他們在乎與熱衷的其實是名譽.他們展現自我的勇氣堅毅、好客慷慨和忠誠,藉此獲得榮譽聲望,但向來沒有陌生旅行隊、旅人和敵營帳篷能逃過貝都人的掠劫,所以在漢來客共享美食過後,就沒有所謂敬重的旅伴和主人.突襲掠奪駱駝是貝都人生活中的小樂趣,也是獲取名聲的手段;除非興之所至,否則他們絕不會對誰手下留情.你可以用金子買取他的效忠,但絕對買不到貝都人的靈魂.」p.200-201
  又:「關於貝都人的生活面向,外人最難理解的不是外在層面,而是心靈層面;貝都人居住的世界是與歐洲人截然不同的時空背景.歐洲人視世界為平坦的表面,太陽只是從天空劃過的物體,星星也不過是天堂閃爍的光芒,他們眼中的世界不能以公里或哩測量.但在貝都人的世界裡,萬物皆有靈,每一棵樹、每一塊石頭、每一池水都與上帝有關;人類必須接受自己的命運,因為這是上帝的旨意.貝都人沒有解釋的慾望,沒有解決事情的想法,更沒有改善的念頭,問題的答案並非源於理性,而是來自信仰.外在的安全感不存在於他們的世界,劫匪、飢餓乾渴、意外或疾病一旦降臨,便隨時可能奪走他們的性命.可是貝都人擁有存在主義的安全感,中世紀的歐洲人也曾有過這種安全感;貝都人清楚知道自己的身分、目的、意義,知道上帝的用意都是最好的.他們也具有對宇宙萬物間的歸屬感,對此深信不疑,但這些價值觀在現代歐洲人身上卻已不復見.」p.201
  嗯,這段文字與這樣的比較還蠻有趣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