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2015

紀錄片 « Laïcité Inch'allah »

  從摩洛哥(閱讀《沙漠》)到阿爾及利亞(電影« Inch'Allah dimanche »),最後來到突尼西亞(紀錄片 « Laïcité Inch'allah »),我想是從2014年跨到2015年的一個美好方式.
  紀錄片« Laïcité Inch'allah »為突尼西亞裔法國女導演Nadia El Fani作品,Nadia El Fani出生在巴黎,母親為法國人,父親為突尼西亞人,她積極參與突尼西亞共產黨活動,作品多以紀錄片為主.
  這部片的誕生多少有些意外,2010年夏天,突尼西亞前總統Ben Ali大權在握,誰都沒能料到幾個月之後,將發生茉莉花革命,這部片恰巧拍攝於茉莉花革命發生之前,當時突尼西亞人民對新憲法制定的呼聲極高,片中可見突尼西亞女性參與社會與政治運動的積極身影.
  這部片最特別的地方在於,導演積極討論女性身分及伊斯蘭宗教在政治中扮演的角色,對於« Laïcité »(世俗化)的訴求相當明顯,然而這表示必須修憲.當時突尼西亞政府禁止觸碰伊斯蘭議題的相關討論與影片拍攝,在茉莉花革命之前,北非關最多記者的國家為突尼西亞與摩洛哥,導演進行這部片的拍攝可說相當大膽,冒著一定程度的危險.
  片中亦討論了齋戒月的必要性,受訪者提到自己為辛苦的勞動者,若守齋戒,根本無法勞動,且在齋戒月期間,許多人因為守齋而暴怒、起衝突,顯得傳統的荒謬.片中有一段是攝影師隨著導演進入咖啡廳,拍攝到那些在齋戒月不守齋的突尼西亞人,立刻有人起身制止拍攝,場面近乎火爆.
  有些受訪者甚至擔憂突尼西亞變得過於伊斯蘭,將失去突尼西亞特性,變得像阿拉伯半島國家那般虛假.有些事,例如飲酒與游泳,法律雖不禁止,然而在宗教壓力下,齋戒月期間,無人敢做.一位受訪餐廳侍者甚至說,百分之七十的人並不嚴格守齋戒,只是不敢說.在摩洛哥則有六位年輕人藉由臉書集結,在齋戒月不守齋,參與者甚至被驅離、判刑.對受訪者來說,在國家社會強迫每一個人遵守齋戒當中,有太多的虛偽.
  這部片不是那樣好懂,滿是宗教、政治、性別、價值與制憲等在突尼西亞各個層面的討論,但我隱約感覺這部片揭露的議題,觸碰到許多穆斯林敏感那塊.讓我覺得尤其有趣的地方在於,無論信仰與教育程度如何,這些穆斯林無不承認宗教對他們的重要性,且認真仔細討論伊斯蘭教義與在現代的執行,多數突尼西亞人都希望突尼西亞是個伊斯蘭國家,然而宗教該介入政治制度與日常生活多深?這卻是需要討論空間與相互尊重的.
  片中3650秒開始有一小段突尼西亞傳統音樂,蠻有趣的.片中4117秒,有一段年輕人打著darbouka伴奏,即興唱著齋戒月所有不能做的事情,例如喝啤酒、上夜店等,非常幽默.
  片中45分之後,有不少2010年示威場面,可見國家政教合一的程度在群眾間尚未取得共識,尤有甚之,在最貧困的平民區,伊斯蘭激進份子愈是活躍.片中許多討論凸顯當代突尼西亞人在文化與宗教認同上的混亂,然而修憲是許多人的共同心聲.正因為混亂與尚未取得共識,所以這部片點出了問題與矛盾之處,讓各種不同聲音都有被聽見的可能,更顯這部片的可貴.
  這部片另一個特出價值在於恰巧紀錄了茉莉花革命前的突尼西亞.
  然而導演主觀過強,不時強勢介入並主導受訪者觀點,片裡有很高比例來自導演本身的論述,有些可惜.
  
  
  
  全片在此.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