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2015

電影Inch'Allah dimanche

  2001Inch'Allah dimanche這部法國阿爾及利亞電影在法國上映時,我才剛開始學舞,為了對北非舞蹈文化脈絡有更深的掌握,為了更理解我身邊的阿拉伯裔學舞夥伴們與老師們,也因著對法國在北非的殖民史感興趣,特地跑去看這部片.
  當時這部片頗受好評,賣座亦佳,那時因著文化隔閡以及對阿爾及利亞的陌生,片中好些段落我不甚理解,只感覺到伊斯蘭傳統對北非婦女的壓抑,以及阿拉伯裔移民在法國的苦悶.
  十多年過去了,今晚再看,我終於較懂片子在說些什麼,明白為什麼當時這部片可以觸動那麼多在法國的北非阿拉伯裔移民的心,我想這些年來自己在伊斯蘭文化與法國在北非殖民史等議題的用功,以及在摩洛哥工作與生活的經驗給我很大的幫助,當然也跟在巴黎學舞時,我曾非常努力去了解身邊的北非阿拉伯裔移民有關.之於我,學舞的成長與累積從來不是只有舞蹈這件事而已.
  Inch'Allah dimanche故事發生在1974年,當時法國政府允許境內外籍工作者的家庭可以進入法國團圓,女主角Zouina是一位年約三十的阿爾及利亞女人,帶著三個小孩與婆婆從阿爾及利亞搭船前來法國依親,她先生在法國工作,在兩年的分離後,再度團圓,丈夫之於她,宛若陌生人.婆婆則極度傳統保守小氣,甚至是兇惡,嚴密地監視她的一舉一動,甚至將糖等鎖在櫃子,自己保管鑰匙.
  片子一開始,就是Zouina在碼頭與母親別離,兩人哭得聲嘶力竭.以前覺得很誇張,然而在北非生活過,才明白家族與親人對阿拉伯人的重要性,在那通訊不佳且路途極度遙遠的時代,生離很可能就是一場痛徹心扉的死別.
  女性在北非社會地位極低,幾乎毫無自主權,一旦移民到自由人權祖國的法國,Zouina依舊過著不得自由出入的生活,家庭勞務極重,因著「失根」,毫無親情友情等社會支援,生活愈形苦悶,而丈夫並未花時間去了解她,婆婆則一再羞辱壓迫她,甚至威脅著要從阿爾及利亞再帶一個女孩來給她先生當第二任老婆.
  Zouina的婆婆幾乎是把北非傳統生活模式整個搬到法國,先前看不懂的橋段在經過自己曾在摩洛哥生活走跳的經驗後,成了會讓我莞爾一笑的畫面.例如北非烹煮用的是小瓦斯爐,這家子即使移民到法國,依然習慣在院子用小瓦斯爐煮咖啡,嚇得法國鄰居尖叫!又例如Zouina的婆婆竟在行李裡帶了乾燥後的羊毛皮,來到法國,鋪在地上就當毯子坐,完全不使用沙發椅子等西方傢俱.更好笑的是Zouina的婆婆把食物藏在櫃子裡,鑰匙自己保管.但這兇惡老婆娘同樣也有悲慘的過去,當她在阿爾及利亞為法國殖民者做牛做馬時,這也是為什麼她選擇移民法國,要把阿爾及利亞完全拋在腦後.
  然而不管這些移民來到法國,是自願抑或被迫,故鄉祖國有可能是讓人想拋就能全然遺忘的嗎?電影裡的主軸之一便是Zouina因著對故鄉的思念,因著渴望與同文同種族的阿爾及利亞人過節,想辦法與故鄉人會合,每逢週日,丈夫與婆婆出門找適合宰割的羊,她便偷偷帶著三個小孩從後門溜出去,尋找她的故鄉人,這也是片名由來,dimanche意指周日.
  此外,這部片在處理法國與阿爾及利亞的文化差異及相處之道也頗為細膩幽默.
  今晚再看這部片,我默默掉了幾次眼淚,因我終於懂了片中人物的痛與苦何在,也才真的明白為什麼這部片在當年那樣受到矚目,獲獎無數.女導演Yamina Benguigui本身是阿爾及利亞裔移民第二代,在法國政治界的表現亦相當優越.
  2014年即將結束,用這部片做結尾,頗好.
  
  

  
  這部片可在網路上觀看,阿拉伯話對話的部分,有法文字幕.
  裡面還有歌詞優美的阿爾及利亞音樂當電影片樂,聽了真的會哭!
  
  


  剛到法國,帶著婆婆與三個小孩等先生來接的 Zouina
  
  
  


  即便移民到法國,這家子依然保持在院子煮東西的傳統,讓法國鄰居驚嚇不已.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