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4/2014

讀【一件五萬美元手工大衣的經濟之旅】

  老實說,對時尚完全無感且奉行「人生有穿就好」的我,對【一件五萬美元手工大衣的經濟之旅】(Meg Lukens Noonan著,寶鼎出版,2014年)感興趣,是因為一位朋友曾在臉書談到的關係.
  作者厲害的地方在於,這本書從一件要價五萬美元的大衣說起,內容觸及英國經濟發展史與裁縫業的關係,甚至是人類織物發展史,從一件大衣的材料,諸如面料(來自秘魯高原上的小羊駝)、襯裡(佛羅倫斯的絲布)、布商與布料,甚至是以獸角製成的鈕釦等,串聯起的,不只是一張綿密的國際經濟網絡,更是近百年來時尚與服飾演變,以及傳統純手工製作的興盛與沒落.如此一來,整本書的內容的深度厚度與廣度全有了,讓一件手工大衣不僅是衣著服飾,更是精緻手工藝術品味及文化的表徵.因著手工大衣多取自然材質,內容亦觸及自然環境與動物保育(提供柔軟細毛的小羊駝與作為鈕扣的獸角).
  剛翻開書頁,我並不是那樣被吸引,畢竟我對高度精緻的時尚及服裝實在無感,愈讀到後面,愈覺精彩,慢慢意會到在「全訂製」(bespoke)服飾裡的精緻追求、對美感與「品味」的堅持,以及在造就一件如此高雅細膩大衣的背後,需要多少傳統手工技藝的支撐.我很喜歡作者在文字中拉拔出的經濟流動文化變遷與人的真實故事,以及全球化底下的生產方式轉變,如何影響現代消費行為與文化樣貌,讓整本書不僅有了時代感,也有了歷史感,甚至因著詳述材質來源,而讓身上衣著與土地及人都建立了更鮮明緊密的關係.
  面對大量製造消費且用過即丟的「快速時尚」潮流,傳統手工業不免式微,書中製作這件五萬塊美元大衣的裁縫師柯特勒已是家族產業第四代傳人,但這項古老手工技藝極可能結束在他手上,後繼無人,面對手工藝價值備受忽略的時代,作者並無解方,就連柯特勒也只是說:令我悲哀的,不是柯特勒的名字會消失,而是這個行業.我看不到傳統的老技巧能夠好好地教給下一代,讓真正的裁縫業傳承下去.……世界會變,你也必須隨它一起變.
  由於價格低廉,消費者可以不帶情感毫不考慮地購買一件又一件的成衣,造成許多無意識性的消費,也讓許多成衣幾乎成了一次性消費的商品,縫線脫落了、扣子掉了,稀鬆平常,更多甚至在還沒穿上身,便因退了流行而被冷落在衣櫥裡.然而這些成衣一點都不「廉價」,不過是把製造成本轉嫁在環境與勞工身上,這些衣物大部分是由不可生物分解的石油合成材料製成,來自數百萬桶石油,被丟棄的天然材質雖可分解,卻會產生大量甲烷,造成氣候變遷.
  美國第二十三任總統Benjamin Harrison曾說:我憐憫只想買便宜外套的人,他們的外套便宜到製造這塊布的工人都會餓死.p.140
  廉價且大量傾銷的成衣卻大大威脅了手工訂製服飾的存在,我對這點感受尤其深刻.
  我媽以前是家庭裁縫師,鼎盛時期,手下曾有十多個徒弟在幫她做衣服,然而在廉價成衣取得愈來愈容易之後,我媽自然失去了客源,最讓我媽生氣的,是那些拿成衣價格來跟傳統手工訂製服價格比較的「奧客」.跟著我媽這種傳統裁縫師學藝,徒弟可以學到一整套洋裁該有的技術與知識,並不斷磨練,這是一個在成衣廠踩裁縫機的女工所無法習得的.客人來找我媽做衣服,獲得的不僅是為她量身打造的衣服,更是整個過程中的互動,裁縫師與客人就著布料服裝樣式以及客人身材與特質,商討一件衣服的樣式,再讓師傅的知識技藝時間與勞力上的付出,讓一件衣服就為著客戶的美麗而誕生.我認為這當中的手作價值不僅是成衣所無法比擬,更是價格所無法凸顯的.
  無論是讀著與食物產銷或時尚服飾的經濟之旅相關書籍,我常覺我們身處一個需要靜下心來,更深刻細緻反思的時代,面對我們與商品與土地以及與人的關係.爾後,必須有不同作為,人類與地球才可能有永續發展.
  為了這本書,作者跑了數個國家,甚至訪問了柯特勒一位忠實客戶蘇斯曼,他的一段話或許點出了「全訂製」的特殊價值:「手工訂製服和時尚完全不相關,我覺得它幾乎是反消費主義.我不消費,我現在買的一切,都是要長久保存的.」
  身為裁縫師的女兒,我很幸運的是比較容易穿到手工訂製服(跟我媽說一聲,就OK了,有時衣櫥還會悄悄生出我沒說要穿的很多件手工訂製服,很驚人),畢竟偶身材這摸樣好,一般成衣怎麼配得上偶捏?呵呵呵!但我要說的是,一件手工訂製服從布料採購到構思樣式,以及打版縫製修改等,使用者參與了整個製造過程,這讓衣服的誕生有了不同意義啊.
  得知這本書出自一位雜誌特派記者,讓我很驚訝,再度改變我對記者的認知與想像.這本書觸及的層面很廣,好些文字非常有畫面,若能拍成紀錄片,肯定很精彩!閱讀高級時尚的段落,我不時想到久未連絡的朋友明慧,是她讓我見識到時尚的精緻靈妙,雖然只是驚鴻一瞥啦,我依然是「邋遢聳仔」一個,呵呵!
  書中談到手作的意義價值與謀生不易,Eva Chang一定很有感.
  最後,我想說的是,愈是清楚整體全球經濟結構與商品產銷運作,我反而更有勇氣走自己的路,因為明白之前讓我跌倒受挫的,既不單純是我個人問題,也不全然是台灣社會如何又如何,而是我們身處的時代如此.我個人關注在於:那麼,在我的餘生,該如何回應,才能不忘記我為什麼來地球一趟,還能走在「回家的路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