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0/2014

讀【社企力】

  昨晚一口氣讀完【社企力】(社企流著,果力出版,2014年),書裡可說囊括各行各業裡的社會企業,國內國外,琳瑯滿目,綜觀來說,社會企業可說是提出企業經營及相對應商品(服務)的方式,試圖解決特定的社會問題,多少兼具企業與非營利組織的性質與訴求,也因此同時得面對所有行業在創業時期的困難,還能不忘創業初衷(試圖回應的社會問題).
  這本書讓我學了不少東西,從社會企業與實例介紹,再到實戰手冊及相關法律方面的討論,可說鉅細靡遺.但或許因這是一本概括性書籍,似乎只呈現光明面,難免無法針對單一個案提出更細膩深入的分析,有些文字流於呼口號,且書中提出的一些例子在執行多年後,也已有不同聲音出來,例如對國際志工的「對當地未必那樣管用」與再定位,又例如「多背一公斤」做法的質疑.
  在諸多社會企業中,有些產品需要高科技製造,有些則是提出不同做法與思維,各有巧妙,有些確實頗令人動容.少數幾個則讓我困惑,不解這樣的社會企業產品與一般企業產品的差別何在?
  最讓我感興趣的,則是以巴邊境Fred Schlomka的綠橄欖旅遊(Green Olive Tours),在觀光與行程設計中,介紹巴勒斯坦歷史、文化與以巴衝突,除了是文化推廣與經濟謀生,更是促進世界和平的渴望.讓我深感佩服的,是Fred Schlomka打從一開始便篤定自己走的是小眾市場且不畏懼去經營一套與眾不同的旅遊行程,綠橄欖旅遊固定員工不多,而是採與其他工作者合作的方式在經營,保持極大彈性,才可能在戰亂及競爭激烈的情況之下,存活至今且發揮愈來愈大的影響力.
  另外則是比利時Arnoud Raskin 的移動學校(Mobile School),讓瓜地馬拉失學孩童在街頭也能上學,甚至將孩童在街頭生存的技巧帶回歐洲,舉辦「街頭智慧」工作坊.可我較無法理解的是,畢竟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需要一定程度的埋鍋造飯,所以正如作者所言,街頭教育難以在一時之間便看出成效,Arnoud Raskin除了以「行動黑板車」來處理街童教育問題,不知是否還有其他方式,來讓教育永續?
  然而不管是綠橄欖旅遊抑或移動學校,這兩個成功實例給了我不少鼓勵與啟示,因這全是我希望自己未來在沙漠進行的工作項目:提供更深入的沙漠旅遊與遊牧民族深度文化之旅,並將教育資源帶入遊牧民族孩童的帳篷裡.
  依據我個人理解與淺薄經驗,在某些關鍵時刻,社會企業不得不問自己究竟是在「做生意」還是「做公益」?二者未必衝突,但一般說來,社會企業相對難以賺大錢,且對於某些性質的產業而言,這卻是一個不得不面對的抉擇,這時真的得問自己是否還能「不忘初衷」.
  書頁一翻開,即是公益平台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的推薦序,他對試圖從事社會企業者的建言,讓我覺誠實中肯且相當有力:金錢與外部資源並非決定志業成功與否的決定性因素,社會企業者必須放下舊有思維與慣常商場運作方式,真實貼近試圖幫助對象的狀態與需求且須長時間的投入。
  回台灣以來閱讀的每一本書,無不為了朝沙漠走,這一點,我自己很清楚.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