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2015

讀《從世界變得寂靜開始:物種多樣性的衰減如何導致文化貧乏》

  發現《從世界變得寂靜開始:物種多樣性的衰減如何導致文化貧乏》(Marcel Robischon著,出版,2014年)時,只當科普書籍,翻開書頁,滿是驚喜!作者本身是自然科學與生態專家,以文學性極高的筆觸,優雅細緻地描述在工業化之前,人與萬物之間,那和諧而古老的關係,以及當商人及探險家開始航行海上,隨著人類足跡造訪一個個未知島嶼,如何改變地表樣貌,包括意想不到的動植物如何跟著人類移動,從這地遷徙到那地,並造成異地生態系統不可恢復的改變.
  書中描述著好些尚未被人類認識,便已因人類而永遠滅絕的珍禽異獸,最為人知的自然是封閉島嶼上,那些無法飛翔的鳥類.有些植物因著人類經濟利益而被引入他地,抑或隨著船隻與旅人行跡而散步到他地,此時早難以探查好些植物真正的來源地,即便這些植物極可能大大改變植被,人類卻視為理所當然,忽略外來植物入侵對當地生態多樣性的威脅.
  生態系統的微妙複雜遠在人類認知之上,人類恐怕是改變地表最大最迅速的動物,諸多生物因之永遠滅絕.例如當蜜蜂隨著人類而來到一個繽紛鸚鵡滿森林的封閉島上,蜜蜂往樹洞裡築巢,搶了鸚鵡的窩,影響鸚鵡繁衍下代的成功率,而人類貪食蜂蜜,大量砍樹以挖取逐在樹洞裡的蜂巢的蜜,不僅讓老樹倒下,更嚴重鸚鵡存亡,不稍幾年,鸚鵡便永遠從島上消失了.書中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這本書說的其實是「生物全球化」,因著人類活動軌跡,大量生物在地球上流通日益頻繁,好些生命型態永遠滅絕,好些則因雜交混種而消失,生物趨於單一同質化.正如作者所說:「人類橫越大地行經的道路,是用滅絕的動物、新引進的植物,以及被破壞後殘餘的文化,和在一旁默默陪伴的滅絕語言所鋪成的.」(p.204)然而「每一個被殺害的生物,都代表著訊息與啟發性的消失.而且大多數都是我們發現之前就已消失不見.大部分已絕種的生物在祕密被發現之前,就已不存在於世上,或是消失於人類的知識世界、文化、歌曲、詩歌或故事中.……大自然的破壞宛如亞歷山大圖書館發生火災,書的世界不但還沒被閱讀過,甚至還沒被寫出來.」(p.59
  作者讓我讚嘆的,不僅是對生物與自然生態瞭如指掌,且人文素養極為深厚,引領讀著隨著他的文字,去看見發現甚至遙想那些早已因人類而滅亡的古老生物們,一再反思.書末,作者從自然與生物出發,扣連到人類文化發展,將語言視為有機體,探討在文化快速流通與交融中,語言因而產生的混合甚至是消滅的狀況:「有時候語言的唯一使用者倖存了一段時間,因為外在的掠奪不至於使他們的語言受重擊而突然死亡,只會造成某程度上的傷害.就像某物種的最後一個代表在其他同伴都滅絕後,仍然倖存了一段時間.然而,當狩獵持續地進行到最終才停止,物種也終將死於寂靜.語言的滅絕過程類似鳥類的滅絕.如果使用這些語言的長者還有不少仍存活著,也許就能夠喚醒一些印象,彷彿他們的民族仍然完好存在.然而,死亡都是預設好的必經過程.有些語言消失於偶然間,幾千年來幾乎沒被發現,就像是在進化過程中,物種在沒有人類的干涉下,隱沒於另一物種之下,或是潛入演變後的型態中,例如古希臘文、古德文或拉丁文.」(p.206
  這本書驚人之處在於,作者之為自然生態學家,由物種多樣性的衰減,慢慢導至語言混合與同質化,而在這背後牽扯到的,亦是世界原住民族文化語言與生命價值觀的喪失.一位自然科學家竟有如此深厚的人文涵養可做這樣的連結與文化分析,筆觸細膩優雅而滿是文學性,真的好強!
  之於我,這本書給我的收穫在於隨著作者文字,以作者的觀點與角度,重新看待地球樣貌物種及人類文化發展,書中提及的各種珍稀動物名稱雖記不住,但這本書給了我不同的視野與觀點,來看待這個大千世界與「世間有為法」.
  此外,這本書的譯筆流暢自然,將那些珍禽異獸的名稱一一翻成中文,真是為難譯者了啊!且,書的封面好漂亮呀!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