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5/2014

讀《何處是我家:關於居民的記憶》

  撒哈拉改變我跟土地的關係,一旦動念在沙漠建造生態旅遊民宿,藉由書籍閱讀及網路資料搜尋,我默默做起功課,思考在「建築」中,人與土地、與自己、與家族、與他人、與勞動的關係何在,爾後民宿動工,我也緊抓著「自然建築」及「在地風格」這兩個概念.
  閱讀《何處是我家:關於居民的記憶》(秦昭著,北京大學出版,2012年),因想從更高格局,走入歷史脈絡中,理解人如何呼應自然條件,因著人際間的互動交流,在地表上建構出麼樣的聚落與居所.這本書並未讓我失望,作者走訪世界各傳統聚落,以地理範疇為區分,詳實而系統性地爬梳各地傳統建築與人與土地的關係,以及其特色,細膩優雅文字中,除了作者親身造訪經驗,更以文獻資料擴展出思考的深度與箇中體驗的廣度.
  其中讓我讀來最有滋味的,自然是〈從地中海到撒哈拉沙漠〉這個章節,是海天共舞的藍色大城,亦是非洲土地擬塑而出的焦黃聚落,護佑著在其中生活著的一個個生命,聚落的歷史,亦是人與自身的故事,是人與天地與他者對話的回響,為過往如數收藏.
  這並非僅只是一本旅遊手記,亦無過多個人感嘆,更非粗糙的資料填充,作者很是用心,在走訪各傳統聚落經驗中,寫出箇中感受,佐以文獻,呈現讀者與一般觀光客所不見的那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