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意間在網路上發現這篇發表在中國期刊《心理月刊》,關於自己的報導,好訝異!
是說……,為啥報導描述的人是我,但照片卻是用別人呢?
我長得有這麼不堪嗎?
嗚嗚嗚…….
呵!其實這不是第一次有媒體報導我的故事,卻用他人照片,我自己也很清楚那原因:因為我整個人的外型打扮完全不符合一般對「肚皮舞」的刻板印象啊!
由此可以想見,當我努力要傳遞不同主流市場想像中的「埃及樂舞」,自然承受多大的阻力與壓力呀!
標題:我無法停止舞步——人類學女博士的肚皮舞之戀
來源:《心理月刊》 2012-05-23 18:44
編輯:張茵萍
文:李梅蘭 蔡適任
攝影:李懷湘
鳴謝:心靈工坊 石靜文
命運捉弄。原本立志當個“孤獨而偉大的人類學家”的蔡適任,在追尋過程中竟然遺失了自己。當她筋疲力盡地走進東方舞教室,卻意外地展開了一場身體、心靈、文化的探險。
那是2010年的第二天,相約在臺北郊區的小咖啡館。初見面我有些震驚於她的嬌小,清純樸實像個小女孩,完全不像我想像中的堅毅、妖嬈。
擁有法國人類學與民族學博士閃亮光環的蔡適任,卻在多個社區大學任東方舞老師。少少的收入,大大的滿足感。在學生的小派對裡,她經我請求跳了一小段“即興”。嬌小白淨的適任跳起舞來,宛如一尾小小的白蛇。儘管只是穿著灰色T恤和黑色緊身褲,卻足以詮釋“舞者的靈魂活在全身”。她的肢體動作扎實到沒有一絲錯誤的空隙,最難得是她的表情,在歡愉中有迷離,媚態裡有悲情,卻又不時流露著俏皮可愛,我著迷地看著,不禁有點泫然。是什麼,讓這個出身於臺灣農村的人類學博士,與“肚皮舞”結下如此深的緣?
為受困的靈魂找出口
在法國巴黎七大念完碩士,她又順利進入社科院繼續攻讀博士,但是漢學家的一堂堂課,卻使她越來越憂鬱。“為何那些漢學家口裡的中國,對我而言竟如此陌生?我該相信誰?”她開始懷疑學術理論的誕生到底建構於何處,又有何意義?
就在學習陷入前所未有的困惑時,在情感上又遭遇巨大的陷落。她唯一深刻而完整愛過的人,在那一年選擇離開了她。“那是自我價值崩毀的開始。”蔡適任形容那些年,每一天都把自己往虛無灼熱的地獄推去,腦中滿是厭世的灰色意念。“我只能緊緊抓住心中一個念頭:還不是走的時候,得想辦法好好地活下去。”
試著為自己受困的靈魂找出口,為了重新感受身體的熱能,也為了找到生命與生活的重心,她開始尋找音樂與舞蹈。弗拉門戈那燃燒的生命力吸引著她靠近。之後,同樣是有歡愉性質的東方舞又進入她的視野。她同時學習著兩種舞蹈。半年後,她終於決定專心于學習進步速度驚人的東方舞。
身體的探險
為了學好舞,蔡適任真是鉚足了勁。上課時,她總是一臉嚴肅認真,並在腦中不停發問。可是開始並不那麼順利。“東方舞要求身體柔軟,但是我的身體真的很僵硬,或許我忽略她已經太久,所以聽不見她對我說的話。不知何時,她不僅不聽我的話,甚至也不跟我說話了。”
她慢慢在鏡前練習,嘗試讓身體以不同的方式運動,並專注感受當中細微差異,以動作跟自己的身體對話。
漸漸地,她找到了訣竅:“身心要放輕鬆,保持心情愉快,不要把身體當作必須駕馭的東西,不去苛責它,而是把它當作玩伴,抱著‘我與我的身體要一起玩個有趣的遊戲,進行一場未知的探險’的心情。”
敢於把自己放大
與身體動作把握的困難相比,學習中更大的障礙是來自大腦。“猴急、害羞、沒自信、放不開,等等。”
剛開始,她總一板一眼地跟著老師做動作,眼睛還不時偷瞄身邊舞得精彩的同學。眼神不小心在鏡中與老師相遇,她馬上會不自在地轉過頭去。老師瑪尤蒂總是不斷鼓勵她:“跳舞就是把自己天生具備的本錢拿出來用!”“正因為你天生嬌小,所以你更需要真正內在的自信,更應不畏不懼,全力表現自己。要把自己放大,讓坐在最後一排的觀眾也無法忽略你的存在!”
“從小到大,文化鼓勵我們要低調、退讓,要‘溫良恭儉讓’……東方舞卻讓我完全違背這套標準。阿拉伯人坦蕩外放的身體表達方式,讓我這個內斂含蓄的人有機會學著釋放自己,與身體取得某種和諧。也因與身體和解,不再因為她不符合審美標準而苛責她;也不再輕易全盤否定自己,所以漸能自我悅納,建立某種自信。”適任後來這樣說。
挑戰不斷
憂傷在漫舞中一點點減少,適任當時並不自覺,直到有一次和同學公開表演。“我很高興有機會向自己的害羞膽怯挑戰。直到這時,我才清楚看見東方舞帶給我多大的解放,也讓我逐漸愛自己的身體,終於可以不在意多年來一直豐滿的小腹。”在繁華喧囂的歌舞中,她完成了一場寧靜革命。
獨自表演自編舞蹈是另一個關卡。這是一項“徹底而絕對的赤裸裸的自我展現”。適任說:“音樂選取、動作編排、上臺當眾表演,全都考驗著我薄弱的自信。我害怕他人注視的眼光,害怕自己的呈現不夠美好,害怕被人取笑……”
她形容自己是在驚慌失措中完成了第一次,內心卻是飽足的,因為她勇敢地挑戰了自己,跨越了自設的限制。“我已經接受了他人眼光完全投注在我身上的挑戰。我跳得很差,很丟臉,但沒關係,因為我做到了——這是一種很愉快的奇妙的感受。”
挑戰並沒有結束,接下來是當眾做即興表演,然後是“身為注視觀眾並為觀眾所注視的演出者”身分,等等。“每一次都宛如地獄之旅。”蔡適任說:“關於成長啊,總是得一次次與自身限制肉搏交戰;進步,需要一步步自我觀照,反省沉思,一次次接受挑戰,去做自己最害怕的事情。”
被用錯的身體
一個陰雨連綿的十月,蔡適任感覺背痛難忍,檢查結果是得了腰椎間盤突出症。被迫暫停跳舞一個月,憂鬱立刻迎面襲來。她問自己,歡歌酣舞面容底下,究竟躲藏著什麼樣的自己?
儘管舞蹈技藝不斷精進,老師加倍肯定和關愛,但是蔡適任仍然不相信自己會跳舞。她感覺自己總是活在兩極之間,“一個我單手支撐全身,踉踉蹌蹌朝光亮走去,在廢墟中不斷重建;另一個我卻激烈粗暴地進行拆除工作,一次次瓦解自我,無情地全盤否決自我存在的價值。”她看到自己的局限,更渴望從他人眼光中解脫。
她反省,自己是混淆了方法與目的。開始學舞只為調養身心,卻因“好強”與“奮力向前的上進心”,要求身體做出種種高難度動作,終於導致身體受傷。跳舞已成為背負某種成就感的重責,也被賦予證明自身存在價值的大任。“或許我打破了過去的限制,卻又不經意地建構了另一個自以為是的藩籬。原來,我也只是將身體當作達到目標的工具。”
蛻變
隨著與舞蹈的密集接觸,適任感覺自己內在開始發生一連串蛻變。“仿佛這舞漸漸浸潤自身整體存在,並產生難以言喻的變化。讓我越來越自然,對生命與自己都更有信心。”
和朋友一起歡聚時,在朋友們的注視下,可以任由身體與音樂自由對話,自由舞動。再次面對“當眾即興”,終於能夠毫不畏縮地接受挑戰。“我感覺自己漸漸在放鬆,放下,放軟。漸漸地,我將評判自身存在價值的權力收回自己手裡,漸漸從牢籠解脫。這樣的自在,很接近自由。雖然這解放來得有點遲,探索的過程也很辛苦孤獨,卻讓人很安心。我終於能踏實地活著。”
迷途竟與歸路相交
另一個問題來了。她沒日沒夜地四處征戰,贏得歐洲數場舞蹈比賽獎盃,卻不再想要繼續攻讀博士學位。“當腳上穿著紅舞鞋,我便無法停止舞步。”
好友瓊擔心她無法在期限內繳交論文,不停提醒她來法國的目的:“論文與跳舞,你要哪一個?”學舞,最初只為尋找情緒壓力的宣洩出口,卻無意間取代了論文的意義,讓她得以拓展自身視野,滿足了她對世界的求知欲。“論文早己失去對自身成長的意義,我一個字都不想寫了。”瓊卻聲聲勸說:“答應我,好不好?把論文寫完,答應我。”字字句句,猶如寒冬夜火。
適任細細想來,跳舞讓她深刻感知,有多少“真理”與“守則”是文化、教育與社會的產物,是習慣的作用。而論文,也是她對文化的思考與反省,起始於她的童年陰影。
自己是否早已遠離最初選擇的道路?仔細梳理後,適任明白了:“或許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試著解答幾個基本問題。自己其實從未離開命定之路。”任性地去學舞,步入的迷途竟與歸路相交。她終於還是拿到了博士學位。
管他的博士學位,跳舞吧
結束在法國12年半的生活,蔡適任於2007年回到臺灣,頂著人類學博士的頭銜直接進入舞蹈教學的世界。創作舞蹈和研究舞蹈文化是她如今生活的目標,並以東方舞在社會的延展,進行著第二份博士論文。在臺灣這個肚皮舞小眾的圈圈裡努力,她必須對抗世俗的價值觀,只因,她想活得像自己,做自己愛做的事。
東方舞
也叫埃及舞,更常被稱為“肚皮舞”。最早只是埃及地區的民俗舞蹈,動作強調軀幹、臀與胸等女性特徵。拿破崙遠征埃及時,許多法國士兵在妓院之類的場合看到這舞蹈,專注於女舞者裸露的腹部而忽視其藝術性,終以“肚皮舞”之名傳揚於世。許多舞蹈學者反對使用“肚皮舞”一詞。
那些迷人的女人們
去看蔡適任教學,恰逢社區大學學期結束的成果分享課。一個很簡單的小型party,大都是三四十歲的上班族,大夥兒興致滿滿。音樂響起,一個個都亮了起來。蔡適任另一班還有六十來歲的學生,她們一樣舞得很開心。
在法國上舞蹈課時,蔡適任最喜歡坐在教室角落,看著那些婆婆媽媽淋漓盡致、自在高興地起舞。很多身材變形走樣的中年婦女在跳舞時,搖身一變,成為自在快樂的女人。一位年約50姿容平庸身材臃腫的女人,聞樂起舞時卻風情萬種、千嬌百媚。年過60的萊拉仍體態玲瓏、充滿活力,即使穿著僅手腳微露的寬鬆的北非長袍,每個動作與眼神,莫不精緻細膩、柔美動人。
還有她的第一個東方舞老師瑪尤蒂,一個已步入中年的阿拉伯男子,跳舞時卻非常嫵媚優雅——那是一種柔軟卻有力的,在輕鬆慵懶的性感中又透著不在乎的天真特質。
每個人,都因其自身不同的特質而展現不同的美。
是說……,為啥報導描述的人是我,但照片卻是用別人呢?
我長得有這麼不堪嗎?
嗚嗚嗚…….
呵!其實這不是第一次有媒體報導我的故事,卻用他人照片,我自己也很清楚那原因:因為我整個人的外型打扮完全不符合一般對「肚皮舞」的刻板印象啊!
由此可以想見,當我努力要傳遞不同主流市場想像中的「埃及樂舞」,自然承受多大的阻力與壓力呀!
標題:我無法停止舞步——人類學女博士的肚皮舞之戀
來源:《心理月刊》 2012-05-23 18:44
編輯:張茵萍
文:李梅蘭 蔡適任
攝影:李懷湘
鳴謝:心靈工坊 石靜文
命運捉弄。原本立志當個“孤獨而偉大的人類學家”的蔡適任,在追尋過程中竟然遺失了自己。當她筋疲力盡地走進東方舞教室,卻意外地展開了一場身體、心靈、文化的探險。
那是2010年的第二天,相約在臺北郊區的小咖啡館。初見面我有些震驚於她的嬌小,清純樸實像個小女孩,完全不像我想像中的堅毅、妖嬈。
擁有法國人類學與民族學博士閃亮光環的蔡適任,卻在多個社區大學任東方舞老師。少少的收入,大大的滿足感。在學生的小派對裡,她經我請求跳了一小段“即興”。嬌小白淨的適任跳起舞來,宛如一尾小小的白蛇。儘管只是穿著灰色T恤和黑色緊身褲,卻足以詮釋“舞者的靈魂活在全身”。她的肢體動作扎實到沒有一絲錯誤的空隙,最難得是她的表情,在歡愉中有迷離,媚態裡有悲情,卻又不時流露著俏皮可愛,我著迷地看著,不禁有點泫然。是什麼,讓這個出身於臺灣農村的人類學博士,與“肚皮舞”結下如此深的緣?
為受困的靈魂找出口
在法國巴黎七大念完碩士,她又順利進入社科院繼續攻讀博士,但是漢學家的一堂堂課,卻使她越來越憂鬱。“為何那些漢學家口裡的中國,對我而言竟如此陌生?我該相信誰?”她開始懷疑學術理論的誕生到底建構於何處,又有何意義?
就在學習陷入前所未有的困惑時,在情感上又遭遇巨大的陷落。她唯一深刻而完整愛過的人,在那一年選擇離開了她。“那是自我價值崩毀的開始。”蔡適任形容那些年,每一天都把自己往虛無灼熱的地獄推去,腦中滿是厭世的灰色意念。“我只能緊緊抓住心中一個念頭:還不是走的時候,得想辦法好好地活下去。”
試著為自己受困的靈魂找出口,為了重新感受身體的熱能,也為了找到生命與生活的重心,她開始尋找音樂與舞蹈。弗拉門戈那燃燒的生命力吸引著她靠近。之後,同樣是有歡愉性質的東方舞又進入她的視野。她同時學習著兩種舞蹈。半年後,她終於決定專心于學習進步速度驚人的東方舞。
身體的探險
為了學好舞,蔡適任真是鉚足了勁。上課時,她總是一臉嚴肅認真,並在腦中不停發問。可是開始並不那麼順利。“東方舞要求身體柔軟,但是我的身體真的很僵硬,或許我忽略她已經太久,所以聽不見她對我說的話。不知何時,她不僅不聽我的話,甚至也不跟我說話了。”
她慢慢在鏡前練習,嘗試讓身體以不同的方式運動,並專注感受當中細微差異,以動作跟自己的身體對話。
漸漸地,她找到了訣竅:“身心要放輕鬆,保持心情愉快,不要把身體當作必須駕馭的東西,不去苛責它,而是把它當作玩伴,抱著‘我與我的身體要一起玩個有趣的遊戲,進行一場未知的探險’的心情。”
敢於把自己放大
與身體動作把握的困難相比,學習中更大的障礙是來自大腦。“猴急、害羞、沒自信、放不開,等等。”
剛開始,她總一板一眼地跟著老師做動作,眼睛還不時偷瞄身邊舞得精彩的同學。眼神不小心在鏡中與老師相遇,她馬上會不自在地轉過頭去。老師瑪尤蒂總是不斷鼓勵她:“跳舞就是把自己天生具備的本錢拿出來用!”“正因為你天生嬌小,所以你更需要真正內在的自信,更應不畏不懼,全力表現自己。要把自己放大,讓坐在最後一排的觀眾也無法忽略你的存在!”
“從小到大,文化鼓勵我們要低調、退讓,要‘溫良恭儉讓’……東方舞卻讓我完全違背這套標準。阿拉伯人坦蕩外放的身體表達方式,讓我這個內斂含蓄的人有機會學著釋放自己,與身體取得某種和諧。也因與身體和解,不再因為她不符合審美標準而苛責她;也不再輕易全盤否定自己,所以漸能自我悅納,建立某種自信。”適任後來這樣說。
挑戰不斷
憂傷在漫舞中一點點減少,適任當時並不自覺,直到有一次和同學公開表演。“我很高興有機會向自己的害羞膽怯挑戰。直到這時,我才清楚看見東方舞帶給我多大的解放,也讓我逐漸愛自己的身體,終於可以不在意多年來一直豐滿的小腹。”在繁華喧囂的歌舞中,她完成了一場寧靜革命。
獨自表演自編舞蹈是另一個關卡。這是一項“徹底而絕對的赤裸裸的自我展現”。適任說:“音樂選取、動作編排、上臺當眾表演,全都考驗著我薄弱的自信。我害怕他人注視的眼光,害怕自己的呈現不夠美好,害怕被人取笑……”
她形容自己是在驚慌失措中完成了第一次,內心卻是飽足的,因為她勇敢地挑戰了自己,跨越了自設的限制。“我已經接受了他人眼光完全投注在我身上的挑戰。我跳得很差,很丟臉,但沒關係,因為我做到了——這是一種很愉快的奇妙的感受。”
挑戰並沒有結束,接下來是當眾做即興表演,然後是“身為注視觀眾並為觀眾所注視的演出者”身分,等等。“每一次都宛如地獄之旅。”蔡適任說:“關於成長啊,總是得一次次與自身限制肉搏交戰;進步,需要一步步自我觀照,反省沉思,一次次接受挑戰,去做自己最害怕的事情。”
被用錯的身體
一個陰雨連綿的十月,蔡適任感覺背痛難忍,檢查結果是得了腰椎間盤突出症。被迫暫停跳舞一個月,憂鬱立刻迎面襲來。她問自己,歡歌酣舞面容底下,究竟躲藏著什麼樣的自己?
儘管舞蹈技藝不斷精進,老師加倍肯定和關愛,但是蔡適任仍然不相信自己會跳舞。她感覺自己總是活在兩極之間,“一個我單手支撐全身,踉踉蹌蹌朝光亮走去,在廢墟中不斷重建;另一個我卻激烈粗暴地進行拆除工作,一次次瓦解自我,無情地全盤否決自我存在的價值。”她看到自己的局限,更渴望從他人眼光中解脫。
她反省,自己是混淆了方法與目的。開始學舞只為調養身心,卻因“好強”與“奮力向前的上進心”,要求身體做出種種高難度動作,終於導致身體受傷。跳舞已成為背負某種成就感的重責,也被賦予證明自身存在價值的大任。“或許我打破了過去的限制,卻又不經意地建構了另一個自以為是的藩籬。原來,我也只是將身體當作達到目標的工具。”
蛻變
隨著與舞蹈的密集接觸,適任感覺自己內在開始發生一連串蛻變。“仿佛這舞漸漸浸潤自身整體存在,並產生難以言喻的變化。讓我越來越自然,對生命與自己都更有信心。”
和朋友一起歡聚時,在朋友們的注視下,可以任由身體與音樂自由對話,自由舞動。再次面對“當眾即興”,終於能夠毫不畏縮地接受挑戰。“我感覺自己漸漸在放鬆,放下,放軟。漸漸地,我將評判自身存在價值的權力收回自己手裡,漸漸從牢籠解脫。這樣的自在,很接近自由。雖然這解放來得有點遲,探索的過程也很辛苦孤獨,卻讓人很安心。我終於能踏實地活著。”
迷途竟與歸路相交
另一個問題來了。她沒日沒夜地四處征戰,贏得歐洲數場舞蹈比賽獎盃,卻不再想要繼續攻讀博士學位。“當腳上穿著紅舞鞋,我便無法停止舞步。”
好友瓊擔心她無法在期限內繳交論文,不停提醒她來法國的目的:“論文與跳舞,你要哪一個?”學舞,最初只為尋找情緒壓力的宣洩出口,卻無意間取代了論文的意義,讓她得以拓展自身視野,滿足了她對世界的求知欲。“論文早己失去對自身成長的意義,我一個字都不想寫了。”瓊卻聲聲勸說:“答應我,好不好?把論文寫完,答應我。”字字句句,猶如寒冬夜火。
適任細細想來,跳舞讓她深刻感知,有多少“真理”與“守則”是文化、教育與社會的產物,是習慣的作用。而論文,也是她對文化的思考與反省,起始於她的童年陰影。
自己是否早已遠離最初選擇的道路?仔細梳理後,適任明白了:“或許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試著解答幾個基本問題。自己其實從未離開命定之路。”任性地去學舞,步入的迷途竟與歸路相交。她終於還是拿到了博士學位。
管他的博士學位,跳舞吧
結束在法國12年半的生活,蔡適任於2007年回到臺灣,頂著人類學博士的頭銜直接進入舞蹈教學的世界。創作舞蹈和研究舞蹈文化是她如今生活的目標,並以東方舞在社會的延展,進行著第二份博士論文。在臺灣這個肚皮舞小眾的圈圈裡努力,她必須對抗世俗的價值觀,只因,她想活得像自己,做自己愛做的事。
東方舞
也叫埃及舞,更常被稱為“肚皮舞”。最早只是埃及地區的民俗舞蹈,動作強調軀幹、臀與胸等女性特徵。拿破崙遠征埃及時,許多法國士兵在妓院之類的場合看到這舞蹈,專注於女舞者裸露的腹部而忽視其藝術性,終以“肚皮舞”之名傳揚於世。許多舞蹈學者反對使用“肚皮舞”一詞。
那些迷人的女人們
去看蔡適任教學,恰逢社區大學學期結束的成果分享課。一個很簡單的小型party,大都是三四十歲的上班族,大夥兒興致滿滿。音樂響起,一個個都亮了起來。蔡適任另一班還有六十來歲的學生,她們一樣舞得很開心。
在法國上舞蹈課時,蔡適任最喜歡坐在教室角落,看著那些婆婆媽媽淋漓盡致、自在高興地起舞。很多身材變形走樣的中年婦女在跳舞時,搖身一變,成為自在快樂的女人。一位年約50姿容平庸身材臃腫的女人,聞樂起舞時卻風情萬種、千嬌百媚。年過60的萊拉仍體態玲瓏、充滿活力,即使穿著僅手腳微露的寬鬆的北非長袍,每個動作與眼神,莫不精緻細膩、柔美動人。
還有她的第一個東方舞老師瑪尤蒂,一個已步入中年的阿拉伯男子,跳舞時卻非常嫵媚優雅——那是一種柔軟卻有力的,在輕鬆慵懶的性感中又透著不在乎的天真特質。
每個人,都因其自身不同的特質而展現不同的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