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010

讀《她──身體的故事》

  自然是因跳舞的關係吧,想特別渴望閱讀些與「身體書寫」相關的書籍。
  無意間發現《她──身體的故事》(Cortney Davis 著,朱恩伶、石大青譯,女書店出版,2005年),一本由婦女醫療為出發,由女性書寫女性自身與其他女性身體經驗的書籍,自然讓我喜孜孜地馬上訂購回家閱讀。
  這是一本容易閱讀的書籍,自打開第一頁,便不忍放下書本來。
 
  作者Cortney Davis是一位專業護理職業師,更是一位詩人。
  《她──身體的故事》寫的,是她在專業醫療執業過程中,因著醫療照料女性病患身體,是而與這些女性生命有所交及互動的故事,故事情節由真實事件改編而成,書中人物萊拉、艾蓮諾、芮妮與喬安娜這四位病患,則是眾多婦女的合成肖像,並穿插作者自身身體醫療經驗。
  
  Cortney Davis寫道:「在寫作這些女人的故事時,我回顧我自己生命的故事;這故事若非表諸文字,也一定寫在我的心中。和艾蓮諾與喬安娜一樣,我也曾經歷身體上的擾亂。和芮妮一樣,我也認識到身體和靈魂可能相互扞格。有時候,往往是單獨地,我們必須和肉體搏鬥好讓精神存活。和萊拉一樣,我也曾經有段時期是個領社會福利金度日的母親,掙扎在身為單親媽媽的那種沒有錢、沒有車子、沒有未來計畫的日子當中。如今,當我面對病患,她們看到的是一個受過教育的、境況非她們所能及的女人。但在她們的故事裡,我再度看見自己曾有過的處境,我記得脫離那個處境的道路有時是很難找到,也很難跋涉的。」(p.12-13)
  
  喜歡這本書。
  作者Cortney Davis在一間位於郊區的市立婦女保健診所工作,服務對象為社會邊緣弱勢女子,對當中某些前來求診女性來說,「這個診所是個避風港,是一個代理家庭」。
  這些求診的邊緣弱勢女子,在Cortney Davis眼中,不僅是「病患」、「個案」,而是一個個有血有肉,有著個人生命情感,或許一再犯相同的錯,卻永遠有可能蛻變的「人」。Cortney Davis是個詩人,「一個用眼睛和手去理解並記住另一個人的生命的照護者」,而當她書寫病患故事,則「用相輔相成的方式去關懷她們,不僅照顧她們的身體,也照顧她們的靈魂」。(p.14)
  
  書中四位主角的生命故事,分成幾個片段交織出現。
  剛開始閱讀吸毒、流浪在外且未婚懷孕的十五歲少女萊拉的故事,與同樣無法離開毒品誘惑,一再懷孕卻無法擔負起母親責任的芮妮,看著她們在相同的痛苦深淵裡不斷輪迴,雖不難理解她們面對自身生命陷落最深那塊時的無能為力,卻也懷疑著她們是否真能找到生命的出口?
  當然也有些厭惡憤怒,因為她們明明無力擔負起照顧嬰孩的母親責任,卻讓自己懷孕,懷孕期間亦持續吸毒,芮妮甚至導致腹中嬰孩早產,也讓這個不得不住保溫箱的早產兒成為醫院裡最年輕的毒癮患者。書中好些個片段,詳細描述護士們如何輪班照料這個早產兒,護士們的細心、耐心與照料嬰孩時的愛心、辛勞,更凸顯芮妮的不負責任。
  然而到了最後,令人驚喜的是,這個迫於過早出生卻不曾放棄活下去希望的小鬥士,竟徹徹底底改變了媽媽芮妮。而這當然也與Cortney Davis不曾放棄芮妮有關。
  芮妮曾欺騙Cortney Davis,說她會改、會戒毒,卻依舊我行我素,甚至嘲笑Cortney Davis輕易地信了她的話。然而當這個早產兒出世,當他人不再相信芮妮,作者依舊陪在她身邊,一再給她機會。
  芮妮終於慢慢朝著善的方向發展,這跟有人願意相信她還有改變空間有關,我想。
  
  十五歲少女萊拉的故事,或許是許多未婚懷孕少女雷同經驗的縮影──在家中得不到足夠的關愛,將希望寄放在男友身上,過早懷孕且不知自己無力承擔,居無定所且依賴男友,為了男友一點關愛與毒品而不顧一切。
  書的最後,萊拉產生神奇轉變,不僅鼓起勇氣,在產前將虐待她的男友給趕出產房外,在孩子出生後,溫柔負責的母性亦慢慢產生。
  然而,結局將是皆大歡喜嗎?
  女兒才幾個月大,她便又交了個十八歲的新男友。
  Cortney Davis雖擔心,卻只能去相信這回她交了個有正當工作且能負責任的男人,也高興至少萊拉願意避孕。
  
  另一位人物喬安娜,因著身體病痛前來求診,一再檢查,卻找不到病因。
  作者敏銳地聯想到喬安娜的身體病痛可能來自心理因素,來自於過往身體經驗。在不放棄溝通的努力之下,喬安娜終於卸下心防,說出童年被性侵經驗,進而尋找心理諮商師。
  令人佩服的,是她真真實實把眼前每一位病患的身體病痛當一回事,願意花時間陪伴、詳談,而不是為了草率敷衍了事,才可能讓幼時心靈受創的女性,釐清身體疼痛之因,甚至勇敢面對過去。
  
  作者與這些病患結緣,起因於這些女性前來求診。然而在描述身體病痛的醫療處理時,最能讓讀者感受醫院內部不為外人所知的醫療方式討論的段落,則罹患癌症的艾蓮諾的故事。
  讀著作者詳細描述院內不同專業的醫療人員開會討論如何處理一個個病患的病痛,一同看著病患的身體病理切片,決定醫療方式。在這過程中,病患毫無置喙餘地,更遑論隱私權了。
  生病時,身體彷彿再不屬於自己的,全權交由「醫療專家」操控,而病患只能「相信」醫生的「專業權威」。
  在閱讀此書之前,我不曾想過開刀對身體是一件如此「侵入性」的行為,在昏迷麻醉狀態,任由他人將自己開腸剖肚地割這切那,就只為了恢復生病前的狀態。
  躺在病床上,人對自己身體的決定權,究竟還能剩多少?
  
  嚴格說來,這本書其實還有第五位主角,便是作者自己。
  藉由描述病患身體與生命故事,作者亦揭露了屬於她自己的部分,包括她幼年不愉快的求診經驗、年少迷惘、失婚與子宮切除經驗。
  這也是為什麼這本書好看的原因,作者用自己的心貼近他人的生命經驗,試著去理解,藉由書寫自身與他人,讓讀者窺見屬於女性共通的身體經驗。
  
  讀完此書,有著很深的感動。
  作者是個豐沛誠懇的愛的人,雖然身為專業醫療人員且書寫著病患故事,卻不吝於讓讀者看見自己屬於人性的部分,面對繁重的醫療工作,也有被壓得喘不過氣的時候,很喜歡書中一段:「雖然我們都擁有相同的女性身體及其所引起的煩惱和事件,我和我的病患是有別的,他們和我是分開的。我們各自有目標要追求,有各自的悲劇要承受。我無法解救她們,而解救她們也不是我的工作。但是我可以長久而深刻地傾聽,我對於她們不幸遭遇的感受因為自己的遭遇而更加敏銳了。我可以原諒她們乎所有的事,並鼓勵她們重新開始,因為在很多事情上,我也被原諒過。」(p.296-296)
  另外一段誠實揭示自己看著初為人母的少女萊拉展示女兒安琪兒照片時的心情,尤其細膩真實:「艾蓮諾和我,兩個再也無法生育的女人,讚嘆著安琪兒的照片,即使我們的身體裡沒有了子宮,卻還因那股奇異的、難以言喻的母性活力而感到激動。萊拉,一個才開始擁有各式各樣的生育可能性的年輕女子,帶著驕傲,紅著臉往後站。」(p.298)
  很欣賞她非常清楚「人我份際」且能用自己的心去貼近他人的醫療與書寫態度,而這樣的態度似乎濃縮在一句話裡:「我們走在傷殘和身體健全之間、在絕望在絕望和力量之間的狹窄邊緣上。我們分享著女性身體瞬息萬變的環境。」(p.299)
  也因此,在書一開頭,她便寫著:「我相信,當我們分享別人的苦難與康復,我們會變成更聰慧、更仁慈的人。我也相信,在深層的人性層面,我們全都是好奇的;當我們聆聽別人的故事時,我們自己的生命就會變得更清晰,而且會呈現新的形式。」(p.15)
  從書寫他人身體醫療,到呈現該身體主人的生命遭遇,並與自身經驗相互對照,這樣的書,自然精采有趣,且溫暖柔情。
  
  
  
  
  
  
  

2 則留言:

Grace 提到...

看來

非去買來讀一讀不可了

天堂島嶼 提到...

這真的是一本好書唷!
還有,謝謝妳那天特地來幫我化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