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8/2015

電影《Miral》


  《Miral》(導演Julian Schnabel2010年,中文片名《世上最美的奇蹟》)由巴勒斯坦籍義大利作家Rula Jebreal自傳改編,電影比想像中好看!這部片精彩的地方在於,劇情貫穿三代女性(Hind al-Husseini、女主角的母親Nadia與女主角Miral),且緊貼著巴勒斯坦歷史事件延展.
  片子從1947年在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Hind al-Husseini家的耶誕節開始,1948年,猶太人至此建立以色列國,造成許多巴勒斯坦孩童成了孤兒,Hind al-Husseini因生不忍,將在路上偶遇的五十五個孩子接至家中大宅院,收容的孩子因戰火而在數個月內劇增成九百個,她努力取得阿拉伯有權有勢者支持,逐漸發展成名為「兒童之家」(Dar Al-Tifel)的收容所,讓這些在戰火中失怙失恃的孩子不僅有個棲身之地,還能受教育.
  1967年六日戰爭,Nadia因不堪繼父性侵而離家,在餐館跳舞以自食其力,卻染上酒癮,搭公車時,一位猶太婦女羞辱她因而反擊,被判入獄六個月,在獄中遇見不滿以色列統治,因而起身抗暴的護理人員Fatima,進而結識Fatima一家,嫁給Fatima的弟弟JamalJamal信仰虔誠,真心愛著Nadia,雖知Nadia生下的女兒Miral並非自己的親骨肉,仍視如己出,無奈Nadia難以擺脫酒癮及過去陰影,在Miral七歲時,投水自盡.Jamal極為疼愛Miral,不希望Miral長大走上姑姑Fatima的恐怖抗暴路線,或是母親Nadia的自殘之路,便送她去Hind al-Husseini的「兒童之家」就讀.
  耶路撒冷紛爭不斷中,在Hind al-Husseini善於與以色列人周旋下,「兒童之家」宛若平靜的綠洲.Miral十七歲時,巴勒斯坦解放組織起義(intifada),巴勒斯坦人居住的地方遭受極大的戰火破壞,Hind al-Husseini派遣女孩兒們到難民營幫孩子上課,讓教育不至於中斷,也讓Miral見識到以色列軍的殘暴,以及自己的民族正在遭受什麼樣的破壞,Miral不聽Hind al-Husseini勸告,憤而上街參加抗議,最要好的女伴卻在示威中喪生,Hind al-Husseini告訴Miral,多年來她努力不涉入政治,才能保有「兒童之家」不受以色列干擾,這也是為什麼在「兒童之家」就讀的Miral與難民營孩子的命運可以有所不同.
  Miral認識了巴解組織的Hani,彼此陷入情網,Miral試圖幫助巴解組織卻因而被捕,慘遭酷刑.1992-1993年間,奧斯陸協議進行中,Hani相信可以和平建立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兩個國家,彼此互不侵犯,然此想法不見容於內部意見分歧的巴解組織,Hani被視為叛徒,被同志謀殺.爾後,奧斯陸協議簽訂了,承諾同時建立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兩個國家,然至今仍未執行.
  期間,最疼愛她的父親過世,Miral身心俱疲,回到故鄉Haïfa休養,發現表哥愛上一位猶太女孩,原本Miral相當不諒解表哥愛上一個敵對陣營的人,爾後兩人成為好友,Miral也發現猶太女孩為了這段感情,承受來自家族的巨大壓力,包括表哥的巴勒斯坦家族與自己的猶太家族.回到耶路撒冷,Hind al-Husseini建議Miral離開這個戰亂頻仍之地,前往義大利讀書,Miral接受了.
  我喜歡這部片的原因在於,導演將三代女性的生命放入巴勒斯坦的歷史當中來詮釋,這不僅是女性生命史,更是巴勒斯坦人民的故事,片中可看到以色列政府對巴勒斯坦人的壓迫如何將巴勒斯坦人逼上武裝抗暴這條路.年輕時,我會像Miral這樣敢衝敢撞,面對不公不義,憤怒難忍,認為年長一輩不懂世事,但此時或許是年紀大了,我更能理解Hind al-HusseiniJamal這般,明白「留得青山在」以及「教育」的重要──抗爭與改變是條漫長的路,若在戰火中倒下,就真的沒戲唱了.
  片中場景好幾次出現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爭奪最劇的圓頂清真寺,父親Jamal帶著Miral在圓頂清真寺前種下樹苗,不知是否有啥象徵意涵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