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9/2015

讀《觀光客的凝視》

  這本《觀光客的凝視》(John Urry著,書林出版,2013年)真是正努力想好好經營生態旅遊觀光的我,期待已久的夢幻逸品啊!這本書寫得很好,雖然或許因作者本身是英國蘭開斯特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書中舉的泰半是英國的例子,對我來說,有些陌生,但整本讀完,還是收穫滿滿!事實上,我個人認為所有觀光產業從業人員都應該讀一下(挺)!
  這本書真的給了我不少啟發,讓我對「觀光客到底要什麼以及為什麼」有了較清楚的認識,也對各種觀光型態有了較條理式的理解,當然,觀光旅遊產業對社會與文化的影響,也是這本書很重要且相當精彩的一部份.
  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我發現自己變了好多,過往「商業化」與「商品化」曾讓年輕時的我相當反感甚至反彈,此時呢,卻是認真地想知道那當中的機制是什麼,自己是否可以在「生存」與「理想」中求得平衡,還能不忘初衷?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潮流或說走勢,人永遠可以批評大眾是盲從無知的,但若完全與潮流走勢無任何瓜葛,是很難引起注意或有更大的影響力,這,就是現實!
  這本書意外地在如何推動介紹甚至是包裝沙漠之旅的部分,給我很多啟發,或許是我對現實世界運作法則較不那麼抗拒了吧,才覺得書裡藉由嚴謹的學術研究揭示的真相不過是可以被接受的世間有為法,明白這世界如何運轉,有助於知道自己該怎麼做,但不表示得隨波逐流.那種感覺真的很好玩:學習如何讓學術研究成果與理論成為實踐時的憑恃甚至是一把.以我目前能力與狀態無法針對這本書寫啥書評或分析,就只想很用功地把書裡對自己來說相當實用的段落抄下來,回沙漠後,還能重溫.
  首先作者認為「觀光凝視」會隨年代和社會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但所有適合稱之為「觀光旅遊」的社會實踐都存在一組「必備特性」(minimal characteristics),並歸類成以下一套基本要項.───以下取自書中2223頁───
(一)觀光旅遊是一種休閒活動,先決條件是其對立面,即規律而安排有序的工作.其存在也顯示,工作與休閒在「現代」社會裡已經組織成各自獨立且可循的兩個社會活動領域.的確,「當觀光客」是一個人能不能算得上「現代」的界定特質,而且與有給職工作的許多重大轉變有密切關係.這種角色扮演需要特定地點,也只有在規律化的時段才會發生.
(二)觀光客之間的人際關係,始於一群人動身前往幾個目的地短暫停留.這之中必定包括空間上的移動,也就是說旅程,以及在定點或多點作長短的停留.
(三)旅程與停留的目的,是為了到達並待在某個與平日工作或居住環境不同的地方.在這些地方的居留都屬於短期或暫時性的,而且短期之內會回的意圖十分明顯.
(四)人們「凝視」這些地方的目的,與有給職工作無直接關係,而且這些地方往往與工作(不論有給職或無給職)形成一種鮮明的對比.
(五)現代社會裡,有相當比例的人口會從事觀光旅遊這種活動.新式的公共服務也不斷地發展,以因應大眾化的觀光旅遊(其性質與極具個人色彩的「旅行」剛好相反).
(六)一個地方之所以被選擇凝視,是因為人們對該處有所期盼,特別是來自白日夢或幻想的那種期盼.而所期待的往往是強烈的愉悅,不論是因為規模不同或者涉及慣常所經驗不到的感官知覺.這類期待是建立在種種與觀光旅遊無關的事物之上,如電影、電視、文學、雜誌、錄音帶以及錄影帶,也是由這些東西來維持.它們挑起並且強化人們的觀光凝視.
(七)觀光凝視通常會被導向日常生活所經驗不到的自然風光或城市景觀的特色.這些特色之所以有人觀賞,是因為它們在某些方面被認為與眾不同.而瀏覽這些觀光景色時,人們的社會習慣也會有變化,對於風景、市容的視覺要素,往往比日常生活時還更加敏感.人們在這樣的景點裡逗留,往往會在視覺上將這類景色客體化(objectified),即借助照片、明信片、影片或模型等方式將它們捕捉起來.如此一來,觀光客便可以無限次地複製或重新取得他們所凝視的對象.
(八)凝視對象的建構仰賴符號(signs),而且觀光旅遊也可以說是一種蒐集符號的過程.當觀光客在巴黎街頭看見兩人接吻時,他在這次的凝視行動中所捕捉到的是一個「永恆的浪漫巴黎」.要是在英格蘭看見一個小村落,他所凝視的則是那個「古色古香的英格蘭」.正如佧勒(Culler)所表明:「觀光客對任何作為符號的事物皆感興趣.默默無名的符號學(semiotics)大軍(觀光客們)正在全球成扇形散開,四處尋找代表法國的符號、典型的義大利舉止、有代表性的東方風情景緻、標準的美國高速公路,還有那傳統的英式酒館.」(1981:127
(九)成群的旅遊業專家於是出現,企圖不斷複製、不斷翻新觀光凝視的對象.所有凝視的對象各就各位,形成一個個錯綜複雜且變化無常的層級系統.而系統內的任何變動,都取決於兩股勢力之相互作用:一是觀光事物的供應方之間的利益競爭;另一則是潛在觀光消費人口裡,不同階級、性向與世代之間的品味差異與替換速度.───以上取自書中2223頁───
  有組織的旅行在過往屬於菁英分子的特權,為精英而設,以娛樂或文化見識為目的的旅遊型態在羅馬帝國時期已頗具規模,十三四世紀時,朝聖已廣為流行,融合宗教虔誠文化見識與吃喝玩樂,不到十五世紀,威尼斯已出現定期出發到基督教聖地的觀光旅遊團.「大旅遊」(Grand Tour)的傳統在十七世紀結束前,已建立根基且只為貴族仕紳子弟而存在,十八世紀後期,開始為中產階級專業人士的子弟服務,旅行經驗開始進入「視覺化」,「凝視」的旅行模式已發展成型.早期盛行的「古典式」大旅遊以情感出力的觀察為基礎,沿途記錄參觀的美術館、博物館與高尚文化工藝品等.到了十八世紀,旅行成了「浪漫式」大旅遊,代表「風光旅遊」(scenic tourism)的興起,一種以更個人化的方式來體驗美感與崇高的激情之旅.十九世紀之前,除了上層階級,沒有人會為了任何與工作或生意無關的旅遊,大老遠跑到另個地方去看某樣東西,而這正是現代社會大眾觀光旅遊的主要特徵.(p.24-25
  在觀光旅遊理論中,MacCannell的研究尤其讓我感興趣:所有旅行都是追求本真authenticity)的具體展現,此追求乃是人類嚮往「神聖」此一普世價值的實踐,所有觀光客都是「現代」朝聖者,孜孜不倦像自己日常生活以外的其他「時代」與「地方」尋找真實,觀光客對其他人的「真實生活」極感興趣,總覺那裏存在一種他們自身經驗無法挖掘的真相,故「所有的現代社會,都在急速建立只有外地人才能享有的權利,供他們來觀看自己的內部運作」,而所有領域的工作都可變成觀光客凝視的目標,但觀光客無法直接見識這種「真實生活」,只能在幕後找到,因此觀光客的「凝視」往往是對別人生活的一種明顯入侵且令人無法接受,於是當地居民便與觀光業者合作,以人工方式精心設計一個「後台」,而觀光客凝視空間的安排即為「舞台化的本真」(staged authenticity),亦即人工建構的觀光景點來自於當地人被當作觀光「對象」所做出的反應,保護自己的幕後生活免受干擾,也善用一個投資報酬率極佳的機會.因此,「假事件」是觀光旅遊內在的社會關係之演變結果,並非個人式追求失真所引起.(p.31-32
  MacCannell進而提到,有信仰的朝聖者只會到特定地點朝拜,但觀光客會沿路朝拜數目驚人的景點名勝,包括工業園區,對他人工作場所的興趣是一種「異化的休閒」(alienated leisure,帶有「回到工作場所」的矛盾,也是顛倒旅遊目的的安排.每個觀光景點都有極為複雜的生產過程,以製造定期、有意義又能獲利的凝視對象,觀光事業不能只靠機運,人們必須學習該以什麼方式、在什麼時間以及到什麼地方去「觀」光,清楚指標絕不能少,有時觀看的對象本身就是個指標,告訴我們某樁事件曾在該處發生.要讓某個天然形成或人工製造的物品成為觀光儀式中的聖物,則需「神聖化」(sacraliztion)的過程:命名、鑲框、舉揚、置入神龕保存、進行機械複製,最後會有新景點或景物以聞名稱呼來命名,進而複製.觀光客朝拜的聖地不可勝數,且是一次性消費,不斷尋找罕見事物.MacCannell「任何事物都有潛力可以成為觀光凝視的對象,只消有人願意費力為別人指出某物質得注意,或者為何值得一看.」(p.33-34
  離開熟悉之地前往遙遠他方,無論朝聖者抑或觀光客,皆全心投入「敬拜」屬於神聖的地方,平時責任義務可暫時擺一旁,甚至逆向操作,享有放縱的特許權,甚至連「休戚與共」或社會團結的氣氛都會被激發出來.例如蜜月是一種快速進入「中介迷離」狀態的經驗,平時所有社會傳統習俗規費都還給社會,處在理想且前所未有的中介迷離區,得以放鬆.旅遊時的玩鬧甚至是「胡鬧式」(ludic)的行為表現,作為一種補償與賠償,讓觀光客再回到原來熟悉的工作場域,可以精神百倍.(p.35-36
  然而觀光旅行的主要特徵仍在於人們平日的作息地點與觀光的對象之間存有差異,追求所謂「本真」或許是重要成分,但從某個角度來看,只是因這之中存在著與日常生活經驗形成對比的事物,而所謂「後觀光主義者」(pos-tourist)則是對旅遊經驗的失真感到高興,知道所謂「本真」的觀光經驗並不存在,有的不過是一連串等人參與的遊戲和待人解讀的文本(text).作為觀光景點的地方一定要與平時生活所能接觸的,有所區別.亦即觀光旅遊仰賴的是「尋常(或習常)」與「非比尋常」之間的二元劃分,旅遊經驗往往含有與日常生活相較之下,令人愉悅、非比尋常的經驗,凡有潛力成為觀光凝視對象的事物,必須在某方面異於尋常,人們需能體驗來自不同感官或一般日常生活遇不到的規模所產生的特殊快感.因此,旅遊時,人們能看見獨一無二的物體(如艾菲爾鐵塔)或特定符號(典型的法國城堡),能從之前以為熟悉的事物上見到不熟悉的一面(如博物館),或是社會生活的諸多尋常面向(如中國共產社會裡,家庭如何打掃),或是熟悉的工作與活動,在特殊視覺環境裡,會有什麼不同做法,或是一些特殊符號(值得一看的不在於東西本身,而是那個指出這東西有何特別的標示,如Rembrandt畫作可能與美術館其他作品難以區別).(p.37-39
  「凝視」是觀光旅遊的重心,而偷做白日夢與暗地裡期盼,對現代「消費主義」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步驟,個人追求的滿足並非來自產品或實際的選擇、購買與使用,而是出自期待與充滿想像的追求過程,人的消費基本動機並非純屬唯物.人真正追求的,是親身經歷在想像世界裡已經上演過多回的愉快劇情,然而每一次消費只帶來幻滅與對新產品的渴望,因為真實世界很提供白日夢裡所經驗到的愉悅.觀光旅遊必定包含白日夢的編織,期待接觸日常生活所無法接觸的新鮮事物,而這類白日夢其實是透過廣告與其他媒體提供的各種符號編織而成,與複雜的社會仿效過程密切相關.(p.39-40
  觀光旅遊全球化現象,讓任何一個有潛力成為觀光對象的地方都面臨國際競爭,幾乎所有提供給旅客的產品,都只能在服務生產地當時與當地享用,因此服務業者與消費者之間的互動品質也算是觀光客購買物之一,服務業者所在之地亦是消費產品的一部份,是而旅遊服務業存在一種非常重要的「空間固定性」spatial fixity),然而消費者移動性愈來愈高,觀光產業國際競爭性愈來愈高.(p.76-80
  
  
  作者在TED演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