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2009

兩種古老舞蹈理論

(圖:小酷,你也克制一點,不要把家裡弄得這麼亂嘛!這樣媽咪不好對著鏡子練舞,那這一整面牆的鏡子豈不是白貼了嗎?雖然這拼裝式鏡子只是便宜貨,但也不能浪費呀!)
  讀了中國學者王克芬的《中國舞蹈發展史》,才知原來中國也有樂舞相關理論呢!
  古時,「樂」指音樂、舞蹈與詩歌結合的藝術形式,在百家爭鳴的春秋戰國時代,儒家與墨家皆曾發表對「樂」的相關看法。
  原來孔子能歌、鼓與琴瑟,深諳樂舞理論,重視禮樂教育,以維持固有社會秩序。師生等困在陳、蔡之間,七日未食,仍「弦歌鼓琴,子路仡然而舞」。門徒中,喜愛並精通音樂舞蹈者,不在少數。(王克芬,p.80-81)
  《樂記.樂本篇》:「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
  《樂記.樂象篇》:「德者,性之端也。樂者,德之華也。金石絲竹,樂之器也;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樂器從之,是故情深而文明。」
  《樂記.樂化篇》:「樂者,動於內者也。」
  《樂記.樂本篇》:「凡人者,生人心者也。情動於中,故形於聲。聲成文,謂之音。」
  《樂記.師乙篇》:「故歌之為言也,長言之也。說之,故言之二言之不足,故長言之二長言之不足,故曉歎之三曉歎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樂記.樂施篇》:「樂也者,聖人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
  ………………
  綜觀以上,儒家認為詩、歌與舞應發自內心,是表達思想與抒發情感的藝術,而舞蹈最擅長表達人的激情。且儒家將當重視樂舞與政治的關係,重視其陶冶性情與移風易俗的教化功能。
  而儒家的政治立場是保守的,此保守立場表現在對民間樂舞的偏見,孔子與子夏對社會大變革中的「禮崩樂壞」,民間樂舞空前興盛的現象感到相當不滿。儒家認為樂舞可謂政治服務,此心態是唯心的,有時甚至誇大樂舞可服務政治的功能。(王克芬,p.85-86)
  主張「兼愛」、「非攻」的墨子,反對統治階級對人民的殘酷剝削與享樂生活,因而反對王公貴族享樂生活中的重要部分——樂舞享受,進而反對所有樂舞活動與樂舞藝術本身。其思想中,並無關乎樂舞本質的論述,而是站在廣大勞動人民的立場,反對需消耗大量人力物力以為統治階級服務的樂舞。(王克芬,p.87-89)
  
  讓我困惑的是,從以上粗淺資料中來看,只覺儒家與墨家談的是道德、政治與教化,而非樂舞這兩個藝術表現語言本身。關於舞蹈尤其明顯,竟然只談「心」,絲毫不見「身」的重要。
  
  很巧的是,今天在一本法文書上讀到一段十世紀阿拉伯古文獻裡,關於舞蹈的文字,全文如下:
« Les danseurs doivent réunir certaines conditions. Les unes de talents naturel, les autres de constitutions physiques, les autres de performances.
Les premières, celles de talents naturels, sont : la grâce et l’amabilité, le sentiments inné du rythme, et une disposition chez celui est à la recherche de la danse, le portant à méditer son art et à s’en rendre maître.
Les qualités physiques sont : la longueur du cou et des cheveux tombant sur les oreilles, la coquetterie et les bonnes manières, la souplesses des flancs, la minceur de taille, la légèreté, un corps bien proportionné, l’art de laisser flotter la ceinture et d’enfler l’extrémité de la robe, de ménager la respiration et le repos, d’endurer la longueur des exercices, d’avoir de la légèreté dans les pieds, de la souplesse dans les doigts, d’être maître de ses mouvements dans les danses de différentes caractères, comme celles nommées : Ibl, et Raqs al-Kurra, d’avoir les articulations flexibles et une grande prestesse de mouvement dans le tournoiement et dans le balancement des hanches.
Enfin, les conditions relatives à la performance sont les suivantes : connaître à fond toutes les danses et els posséder dans toutes leurs variétés, savoir bien tourner en maintenant les pieds fixes dans leur axe, mettre de l’égalité entre les mouvements du pieds droit et ceux du pied gauche, afin qu’il y ait ensemble parfait. Le mouvement de baisser le pied et de le reveler revêt deux aspects : il est soit en accord avec le mode rythmique (accompagnant), soit un mouvement ralenti par rapport à la pulsation rythmique du mode. Dans la plupart des cas, il est préférable que le mouvement soit en accord avec le mode rythmique, car cette manière de faire s’apparente à l’amour et au beau. Quant au deuxième aspect, il est préférable qu’il soit employé (seulement) en baissant le pied, tout en employant l’autre aspect en levant le pied. »
Mas’udi Abu Al-Hasan ‘Ali al-, Les prairies d’or.
Traduction de C. Barbier de Meynard et Pavet Couteille, Paris,
1861, revue par Amnon Shiloah dans les Cahiers de Civilisation Médiévale.
 
  作者 Mas’udi Abu Al-Hasan 於西元897出生於巴格達,於西元957年死於埃及Fostat,是十世紀最有名的百科全書作者,曾旅行各地,造訪過西班牙、蘇俄、印度與中國等。
  在這篇短文中,Mas’udi Abu Al-Hasan 認為舞者必須具備幾種條件:渾然天成的才華、特定體格與傑出技藝。
  渾然天成的才華指的是性格優雅親切的性格、天生音感與節奏感,以及一種在舞中尋找、沉思並成為舞之主導的傾向。
  特定體格:修長的頸子、垂耳的頭髮、嬌媚迷人與舉止適當,身側柔軟,柳腰纖細,輕盈,身體比例適當,能讓腰巾款擺而裙角揚起的藝術,深諳吸氣吐氣的呼吸之道,能長久做練習,腳步輕盈,手指柔軟,即便各種舞蹈特質不同,都是動作的主宰。
  最後,傑出技藝意指完全掌握各種舞蹈及其變化,能讓雙腳固定於軸心地轉圈,左腳與右腳的動作維持平衡且二者加在一起是完美的,將腳放下與抬起的動作具有兩個層面:或與節拍搭配,或因節拍調性之脈動相符的慢動作。在多數情況之下,以前者為佳,因配合節拍的動作較接近愛與美。
  以上為簡譯,給我自己看的,不要太挑剔啦!
  
  在Mas’udi Abu Al-Hasan的論述中,可見音樂(節拍)對舞蹈的重要,一位好的舞者,對音樂的掌握必須在一定程度之上。與舞蹈相關的身體技巧同樣重要,包括舉手投足的方式、呼吸與身體柔軟度等,而在行進時,能讓身上腰巾或裙尾隨之款擺,要求得同樣是特定的行走技巧,而這,同樣需要一個受過訓練的身體,才做得到呀!
  在所謂渾然天成的才華方面,有些要求的是天生性格,例如親切和藹;也需要強大魅力與吸引力,才能一站上台就吸引眾人目光;此外,更需要一顆不斷在舞蹈中探尋的心——以上種種條件中,我可能最符合這一項吧,呵呵!
  有趣的是,Mas’udi Abu Al-Hasan還針對舞者的身體外型做了描述,而重點可能在於適恰的身材比例與柔軟輕盈度吧,我想。
  我甚至相信,每個時代與每個舞種所要求的舞者理想身材不盡相同,例如豐滿圓潤的身材適合阿拉伯舞,而古典芭蕾則以纖細修長者為佳。在這些對舞者身體的審美標準中,或許在某種程度上,也反映著該時代與該文化對身體的標準美。
  
  說到文化與社會對身體美的標準,這或許是我不斷在當中感受到衝擊與矛盾的吧!
  舞蹈一如所有藝術形式,理應給人坦然當自己的自由,這是我一直相信的價值。
  而舞蹈,以最直接的方式,依賴著身體做為表現媒介。
  然而身體這個媒介,是天生的,是父母給的,在「外型」上的轉變,恰恰是無法靠一己努力而得以全然改造的,除非以外力動大刀,否則能修改的有其限度。而人,只能接受上天賜予的這個肉身,與之和解,傾聽其聲音,才有可能與之創造出曼妙動人的舞蹈。
  每回聽到某些舞蹈團體以「容貌長相」、「身材外型」甚至是年齡來挑選舞者,總讓我心中為之一痛,雖然某些舞種特性確實對身材有特殊要求,然而有時以外型作為挑選舞者條件的情況,目的在於聚集一批外貌能立即取悅視覺感官的女性,這樣的挑選條件,其實是把對女性身體的主流審美價值擺在舞蹈之前與之上。
  對於那些真心熱愛舞蹈,卻因天生外型而被排拒在門檻外的人而言,這樣的標準多麼不公!
  在巴黎學舞那些年,我比誰都認真,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恰恰在於我外型的吃虧:我不是阿拉伯人,沒能擁有健康小麥色肌膚與深邃五官的阿拉伯臉,更不是曲線玲瓏且年輕貌美的法國人,所以我更需要以實力說服自己與他人,我是真的想跳舞,而且我能跳舞呀!
  
  現在的我,可以理解以市場考量為前提或是顧慮舞種特質的舞者挑選標準,同時也更清楚,除去那些屬於社會且來自他人對身體的標準,舞蹈的喜悅豐美絕對是所有敞開心房且樂於親身實踐者,所能品嚐的。
  
  儒家與墨家雖然為針對舞蹈本身做更多著墨,然而在文人描述舞蹈之美的文字中,可以爬梳出一套身體美學,包括肢體動態與身型外貌等。
  在Mas’udi Abu Al-Hasan以舞蹈來傳遞愛與美的想法中,這似乎與儒家想法同:樂舞須從心起,由內而外,這樣的美,才能有愛,才能動人,否則只會淪落充滿框架、機械性的形式美而已。
  
  天氣轉暖,身體開始「蠢蠢欲動」。
  讀完書,跑去動了一下身體,甚至拿起鼓來亂敲一通,隨便練練節拍。
  讀了古老理論,終究還是得以身心具體實踐,才得以成就樂舞之美呀!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怎麼有一種小酷被挾持的感覺...這麼亂的照片幹麻拿出來丟人現眼!!

關於中國傳統面對身體的部份,我想到打拳的部份,建議可以找時間跟雅卿聊聊,我想她可能會知道一些(典籍與實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