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聽維吾爾民族音樂,伴著風雨生,讀完了《劉鳳學訪談》(李小華著,時報出版,1998年)。
關於劉鳳學博士精采簡歷可參考此文。
在書的撰寫者方面,本書作者可說是不二人選。
作者李小華是劉鳳學的學生,曾是新古典舞團的舞者,不僅與劉鳳學共事多年,亦進入劉鳳學曾就讀的英國倫敦拉邦舞蹈學院修習碩士學位。這些經歷及她個人與劉鳳學的關係,讓這本以對話錄形式呈現的書相當精采。
如果不是李小華曾是舞團舞者,曾親身演練劉鳳學的舞作,恐怕也不可能提出如此鞭辟入裡的提問;如果不是李小華本身同樣修習舞蹈理論,便不可能如此深入地與劉鳳學談論舞蹈理論與劉鳳學的創作理念。也因著二人曾是師生的關係,對話中,亦可看出劉鳳學較人性、日常的一面。
很高興能有這樣的一本書存在,相信未來如果有任何想研究劉鳳學創作的學者或研究生,本書絕對是必備的參考資料。
這是一本密度頗高的書,尤其談了許多劉鳳學的舞蹈理論及創作理念。
對於不曾親眼欣賞過新古典舞團演出的我,閱讀時,尤其希望能同時參考演出時的錄影,才可能更掌握文中意思,更能理解劉鳳學在舞蹈研究理論與創作上的想法。
劉鳳學非常吸引人注意的地方是,她同時兼顧著舞蹈研究、教學與創作,不僅治學嚴謹,一生論述與作品發表不斷,且在中國古代思想與古典舞方面的研究與創作成果非凡。她在舞蹈中,堪稱「貫穿古今中外」的能力,著實令人佩服。
然而書中資料頗豐,加上我一直無法掌握她所謂「中國現代舞」有著什麼樣的面貌,也對她依據史料及古代舞譜所建構出的漢唐樂舞感到相當好奇。在此僅草草記下某些個讓我特別有所感的段落。
劉鳳學認為,「舞蹈藝術不是問答題,比較重要的是你如何變化與整合」。「藝術不完全產生於理性,不完全靠大腦,個人內在因素,敏銳的感知能力,外在社會文化條件,對藝術走向、風格形式的建立,都具有導向作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喜歡在藝術之外,附加價值與功能。舞蹈藝術的本質,也就是以身體完成的藝術文化、藝術觀念和方法,都被貶於文化的底層。」過往中國舞蹈都在侍奉他人,包括天、地、日、月、山川、祖先與神靈,以及王公貴族,或在修持自我的觀念下進行。職業舞者的生命與靈魂都操控在他人之手。(p.43-47)
在舞蹈教學時,劉鳳學認為自己是個「開礦者」,重視舞者表現體的訓練,引導舞者智慧的開發。進行身體訓練時,並企圖從舞者的外型來透視其內心世界,「發掘他們的特質和能量,來塑造、激發和突顯他們,讓舞者的個人才華在我的舞作中發光。」(p.48-51)
這等以挖掘舞者特質並使其發揮為根本與前提的教學與訓練,肯定讓個人(舞者)因參與而得到內在更深刻的發展,對自己產生不同以往的了解,甚而得到某種內在「昇華」。而當舞者對其所參與的演出產生個人的感觸,表演將因其自我投入,而更細緻動人。
書中好幾個段落都提到劉鳳學對中國思想的掌握,尤其是儒家思想在她舞作中的存在。
原本有些難以理解,著重禮教的儒家幾乎與讓身心得以自由展現的舞蹈絲毫扯不上關係,所謂「儒家舞蹈」又會是什麼樣的面貌?
讀完此書,我很訝異地發現,劉鳳學幾乎可說對儒家思想全然心領神會,她的舞蹈與儒家思想的結合,並不是表面的拼湊,而是從内底精神面出發,並以完整的思想架構為支撐。
她說到:「儒家祭禮中所舉行的樂舞,是以一種感恩的心與思念之情面對祖先。……。儒家從來沒有企圖創造一種純美的舞蹈,他把人放在方方正正的嚴謹空間結構裡,在禮樂舞的過程中,使你暸解人與宇宙、與自然,及人與人的關係。然後再進一步把禮樂舞的精神與秩序擴大到社會層面。其實孔子提倡仁、長幼有序、君臣父子等關係的追尋,其終極目的是建立一個充滿愛與和諧的有秩序社會。」(p.54-55)
對儒家思想向來無好感的我,看了這樣的舞,不知會有什麼樣的感觸?
然而我對於劉鳳學融合思想(大腦)與舞蹈(身體)的功力,著實佩服!
劉鳳學對台灣原住民舞蹈同樣有所涉略,觀照層面包括從舞蹈透視其整體文化與社會結構,延伸至從其文化禮俗分析來比較舞蹈特質。自從1949年在花蓮縣阿美族部落第一次接觸原住民舞蹈,「此後,我對原住民舞蹈可以用『著迷』兩個字來形容。這種狂喜是由於我親身的參與,每當參與時,我總覺得自己的下肢似乎屬於大地,上半身卻屬於海洋,我的情緒往往被那蒼涼的歌聲所激動和激勵。」(p.58-59)
她有好幾支舞作,都是在接觸原住民文化後,「被一種莫名的悸動煽動著」,而非編個舞不可!
劉鳳學的著作與創作非常豐富,這本書的訪談對話中,劉鳳學有許多精闢見解,時常讓我覺得她是個對自己正在做的事情非常非常清楚的人,治學嚴謹且好學不倦。雖然她對中國傳統有著很深的愛戀,但不是個謹守傳統而不知變通的人,能以一種寬廣的心,讓所有美好事物成為豐富她舞蹈的來源。
書裡有一段,談到她對音樂與舞蹈之間關係的想法與探索。
蠻精彩的。
但我實在太懶了,就到此為止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