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6/2010

讓記憶仍在城的每個角落呼吸

  我有個不怎管用的糟糕腦袋,一次只能專注做一件事;有顆狹隘異常的心,一次只容得下一件讓我熱血澎湃的事情;天線時常不自覺與另個世界接連,活得「不在人間」更是日常狀態。慣於獨來獨往的我,尤其不擅長人際間的相處應對!


  這回即將前往摩洛哥,走入「組織」工作,心裡難免忐忑!

  我的媽呀!個人DNA裡,天生具備「孤獨翔鷹」這元素,此時竟要走入組織工作,這對天性與習性的挑戰與衝擊不可謂不大!

  也因此更覺須在出發前,將自己打造得更為健壯而有彈性,換個身分,換個思維,換個處事態度,甚至連天生性格都給換掉──如果江山都能改了,移個本性,又算得了什麼呢?!

  更何況,我有好幾個靈魂呢!

  大不了在內底抽屜裡找一找,就挑那個最最適合在組織裡工作的靈魂,拿出來用用,不就得了嘛!

  

  然而果真是本性難移?

  演出結束後,日日只想將自己與世隔絕地關起來,放下與舞有關的種種所有,任憑記憶散了一地,也懶得收拾。

  將自己打造轉換得足以勝任組織工作的方式,竟是依隨閉關內省與閱讀思考的渴望。

  渴望將自己關起來,閱讀,思考,感受,進行內在轉化,細細捏揉出一個想像中最適合前往摩洛哥工作的適任。

  

  這陣子,時常被問:「妳去摩洛哥幹啥?做啥工作?」

  「打雜。」我在心裡說。

  但這誠實的答案恐怕不符合對方期望又帶點挑釁意味,所以我總故作優雅,帶著詭異的笑,慢條斯理地回答:「進行卡薩布蘭加都市古蹟文化保存的工作,還要為第三世界的人權發聲!」

  

  所以,我到底是要去摩洛哥做啥呢?

  又即將為什麼樣的非營利組織工作呢?

  到了摩洛哥當地,相信事情還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起伏轉折,但大體上,我應該會去Casamémoire組織工作。

  

  Casamémoire組織,全名 Casamémoire.org : Association de sauvegarde du patrimoine architectural du XXe siècle au Maroc.
  

  說起Casamémoire的創建緣由,當時建築師Marius Boyer生前作品Mokri別墅被拆除,在此衝擊下,Casamémoire此一非營利性的文化保存組織是而誕生,正式創建於1995年,從此致力於廿世紀摩洛哥建築遺產的保存工作。

  或許因著此創建緣起與目地,歷任負責人皆為建築師。

  

  Casamémoire的主要活動目地在於提高社會政治行動者的公共意識,讓古蹟重建工作或老式建築因人的再度入住而得到活化等行動獲得重視,並參與包含摩洛哥、歐洲與北非等國家與國際性相關研究工作。

  針對建構了現代摩洛哥的廿世紀都市建築,Casamémoire提出發現與再發現的行動,藉由實地參訪新近文化遺產、提供建議、舉辦座談以及文化訊息的傳遞,作為理解卡薩布蘭加建築文化的行動,近來更積極參與一個將舊式屠宰場改建為藝文展演中心的計畫。

  

  針對廿世紀建築進行研究與保存工作,實是在一群研究者所建構的國際網絡刺激下,繼而在諸如Docomomo等組織機構的推動,隨後在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Unesco)的大力推動,而逐漸形成的新近現象。殖民時期建築的研究意參與了十九與廿世紀的建築演變。

  

  卡薩布蘭加是一座裝飾性藝術、功能主義與前衛現代性建築提高密集中於一處的城市。

  廿世紀的卡薩布蘭加乃是建築師與承襲了傳統建築工藝、受國際思潮影響與創新技術(如鋼筋混凝土)之慧的都市化運動之實驗室。早在1917年,在 Perret 兄弟主事下,第一批鋼筋混凝土所建蓋出纖細拱門首次出現在卡薩布蘭加。此外,當時卡薩布蘭加住屋甚至有著連歐洲都罕見的現代舒適設備,如浴室、廁所、垃圾處理、電梯與地下停車場等。

  在這裡,可以發現前衛建築思潮於1920至1975年間在此進行各式嘗試的痕跡,諸如新藝術(art nouveau)、新古典主義、裝飾藝術、功能主義、公共衛生、城市分區、林蔭大道、建築許可證與都市規畫等概念。因著歷史、建築與都市豐富性,讓卡薩布蘭加成為全球建築師的露天學校!

  

  卡薩布蘭加的歷史極可能淵於史前時代,在時間流程中,承受羅馬、腓尼基、阿拉伯、柏柏爾、歐洲與美國等文化的影響。

  在建造、摧毀、圍城與重建的輪番流轉中,卡薩布蘭加曾經歷頹圮與被遺忘的命運;卻也因其豐富性、港口與商業活動,吸引來自其他地區的摩洛哥人與外國人。

  自廿世紀初以來,現代、開放、吵雜、充滿生命力與色彩繽紛開始在這城裡蔓延,造就今日卡薩布蘭加。自始至終,居住在建築風格迥異的不同民族,於此迷人之城雜揉安居,前衛者對於都市化的思索探討更不曾缺席。

  

  相對摩洛哥其他古老城市,例如具有一千兩百年歷史的 Fès 古城,卡薩布蘭加較是個處於蓬勃發展中的現代化都市,乃因廿世紀建築的豐富性而吸引人注目。

  出生於卡薩布蘭加而此時在巴黎授課的建築系教授Monique Eleb指出,在被稱為「裝飾建築」( art déco)的社區,其特色是歐洲人融合現代建築與摩洛哥當地藝術;而在被稱為Habbous的社區,法國人為了迎接住在城市的摩洛哥人,蓋了傳統médina城門的複製品。又或者直到獨立之前,Anfa 社區向來只保留給歐洲人,擁有卡薩布蘭加最美的別墅。

  這全是卡薩布蘭加獨到的城市特色!

  

  針對 Cadet 別墅的拆除進行抗議,是Casamémoire近期訴求之一。

  位於Charmilles街的Cadet 別墅,是建築大師Auguste Cadet的私人住宅。Auguste Cadet是廿世紀摩洛哥主要建築師之一,數度參與重要建築工程。在Cadet 別墅裡,隨處可見大師在其他作品裡常使用的摩洛哥建築設計元素:庭院、傳統建材的使用與內向空間(espaces introvertis)。此作品被視為「新摩洛哥住屋建築的最後傑作」。

  在2010年1月8日的委員會議召開後,這棟別墅曾列於國家建築遺跡保存名單上,此名單曾送往官方公告,然而拆除許可證依舊被發下。此時,Cadet 別墅的主要建築已被拆除泰半。

  震驚憤怒之餘,Casamémoire組織希望將整個拆除過程攤在陽光底下檢視,因此事已影響了愈來愈多卡薩布蘭加人重視的文化遺跡保存工作。

  

  上述資料,取自Casamémoire官方網站。

  



L'Hôtel Volubilis


  好奇在網上查了誰這位因作品被拆除,而刺激了Casamémoire組織誕生的建築師Marius Boyer。

  Marius Boyer於1885年誕生於法國馬賽大城,約於 1919年前往摩洛哥卡薩布蘭加發展,直到1947年逝世於此,是一位知名法國建築師,生前才華泰半貢獻於卡薩布蘭加城市。

  其建築設計風格蒙受多種截然迥異的影響:新摩爾素材、裝飾性藝術、維也納影響等等,在其作品中,有時難以區分究竟是Marius Boyer自己的設計,或是他的合夥人Jean Balois的風格特色。

  然而在他的作品中,通常有個共同特色:建築物正面的組合通常有著白色平滑的塗料與棕色粗糙的裝飾物(通常是窗戶四周的裝飾物)形成對比。到了晚期作品,這個特色大量可見,而建築物正面通常是白色、平滑的垂直線條。


L'Immeuble Assayag


  在早期作品Hôtel Volubilis (1920),到較晚期的immeuble Assayag及Immeuble Levy Bendayan,皆可見這個特色。

  

L'Immeuble Levy Bendayan


  讀完可以在網上找到的資訊,仍不確定自己是否能勝任這份工作?

  更難想像自己到了那兒,究竟要做些啥?

  打雜嗎?

  那也不錯呀!

  只要能讓我在工作之餘,有時間在摩洛哥各個小角落尋找讓音樂與舞得以活絡喧鬧的生命之泉即可。

  

  自從在巴黎與舞相遇,我整個人幾乎只為舞而活。

  接下來的生命階段,將再與舞無任何直接相關。

  只覺無妨。

  就只是不同。

  

  舞蹈改變身體與身體對空間的感受,而我也想藉由身體在卡薩布蘭加城市行走中,認識這大城,同時讓空間氛圍與能量傳遞給身體的訊息,聆聽城市無處不在的低吟,那是曾在這大城活過者的痕跡,亦是此刻仍在此安然活動者的氣息。

  或許Casamémoire戮力而為的,不過是讓過往人類足跡與記憶,仍在城市的每個角落呼吸,讓牆上古老磚塊訴說曾見證的人類生命故事。

  

  於出發行囊裡,裝進第二根暗黑羽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