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3/2009

看《唱歌吧!》



  發現一部談南投縣信義鄉東埔國小合唱團的紀錄片《唱歌吧!》公益放映的消息。
  看了網路簡介,對這個主題相當感興趣。在一個小時的放映之後,還開放一小時的座談時間,邀請了馬彼得校長、章大中製片與楊智麟導演前來,與觀眾交流。我很想聽聽片中人物與紀錄片的幕後功臣如何談這部片,也想知道馬彼得校長的建校、辦學理念與實行方法。
  又看到上頭寫著:「入場免費,坐滿為止(約60個座位)。」心想,不知這部片會不會上院線,還是公視?如果沒有抓住這次的放映機會,真不知啥時才看到這部片呢!
  由於現場才六十個座位,我很怕太晚去會沒位置,兩點放映的場次,我跟麗卿約十二點半在中山捷運站碰頭,不管怎麼樣,一定要擠進去看啦!
  我們到時,還沒開放入場,我們就到樓下的咖啡廳聊天。
  一點半不到,當我們入場時,裡頭位置已經坐滿七成,觀眾真的是很踴躍!
  更感人的是,兩點正式放映時,不僅六十個座位全坐滿,最後一排還站了好多好多人,片長一小時,大家就這樣站著把紀錄片給看完,有些甚至在座談時,也未離去,繼續站著聽馬校長與導演說話。
  
  這部紀錄片的主軸為東埔國小合唱團練唱與到錄音室錄專輯的過程,片中可以看見普遍存在原住民社會的問題,而馬校長藉由訓練合唱團,試圖去做的,是用長遠的方法,重建原住民社會。
  東埔國小的小朋友百分之九十是布農族,全校有六十六人,合唱團員有廿八位左右,佔了全校三分之一。
  馬校長是學體育出身的,以前都以訓練球隊為主,回到自己的布農部落,才開始訓練合唱團,他說合唱團有更多機會站在舞台上,希望能由此而幫助小朋友建立自信心。
  隨著紀錄片的鋪陳,慢慢發現,合唱團其實更是馬校長鼓勵小朋友唸書、寫作業的誘因,是用來培養小朋友自尊自信與獨立自主人格的方式,更是他用來傳承布農傳統歌謠的重大管道。
  座談時,這才知道,南投原住民小朋友往往每天都要在山裡走很久的羊腸小徑去上學,教育資源相當貧瘠,也往往在高中的年紀,全都已經下山自己討生活,因此培養獨立自理的能力,對這些小朋友尤其重要。
  
  看紀錄片時,聽著合唱團小朋友唱的歌,心裡有了問題:這些歌,到底是什麼樣的歌?聽起來似乎是布農傳統曲調,這表示原住民傳統歌謠依然普遍在部落裡傳唱嗎?還是這些歌曲已經非常少見?
  事實上,在過往,布農族人大多會唱歌且善於合唱。然而由於原住民社會結構瓦解,也讓布農傳統歌謠面臨失傳的危機,馬彼得校長非常有心地利用課後時間,四處造訪部落裡的耆老,以錄音及自己創發的方式,來記錄族裡歌謠。回到學校,再一句句教給合唱團小朋友。
  馬校長的作法令人激賞,因為這樣一來,布農族的傳統歌謠將不會在社會變遷的洪流中,消失了聲音,來自布農族祖先的曲調將不會永遠只被關鎖在小小的CD唱盤裡,像個在博物館供人膜拜的古物一般,而是藉由子孫後輩的聲音,一代代傳唱下去。
  也因為這個使命,讓馬校長尤其重視小朋友在唱歌時的發音與咬字。
  非常特別的是,由於馬校長不懂五線譜,所以是用簡譜與自己的方式記下,然後再一句句唱給小朋友聽,讓小朋友跟著學唱。
  在這種情況之下,錄音師聶林說,幫東埔國小小朋友錄音師,她幾乎可說是見證了音樂的發展。一般如果我們唱第一部,通常對其他部的唱法不會那麼熟悉,然而這些小朋友非常厲害,可以自由地換聲部,可以做到完整唱出他所聽到的曲調的程度。
  對我而言,我好像又看到了一種人類原初而自然的歌唱能力,有時甚至可以跳脫在制式教育之上的。
  
  然而在開放討論提問的座談時,同樣有人針對這點,提出了讓我深不以為然的想法。
  一位裝扮頗為時尚典雅的年輕女性,問了馬校長三個令我側目且印象深刻的問題:
  一、之前她們「下鄉」到原住民部落教唱,但不能教小朋友唱原住民的歌,只能教其他的歌,因為她們不是原住民。不知她們以後再度上山教唱,是定點耕耘比較好,還是每個部落走透透?
  二、馬校長是否有邀請音樂人類學家或民族音樂學家去幫忙記錄布農族部落的傳統音樂?據她所知,台大有人在做紀錄民族音樂的事情。這言下之意似乎是,馬校長畢竟只是用自己的方式在紀錄,似乎不夠完整科學。
  三、合唱團小朋友似乎都只唱原住民的歌,馬校長是不是也會教他們唱一些世界性的歌謠
  
  聽了這三個充滿「都市精英意識」的問題,我忍不住回頭看了她好幾眼。
  按怎?「知識分子下鄉」地到部落教小朋友唱歌,很偉大是不是?不能教他們唱原住民的歌,很委屈是不是?妳確定小朋友需要妳教他們唱那些歌嗎?
  憑什麼認定馬校長會需要邀請人類學家或民族音樂學家去幫忙記錄部落傳統音樂?難道馬校長現在正在做的,不正是紀錄祖先的音樂文化遺產嗎?難道原住民不能用自己的方式來傳承祖先的音樂,非得要西方理論那套嗎?更何況,現在錄音設備那麼方便,根本不需要台北的都市菁英拿著昂貴器材與大批人馬前來記錄。
  再者,馬校長現在做的,是那些理論學者所無法做的事情:讓音樂的靈魂繼續在布農小朋友的生命裡傳唱不斷。
  最後,啥叫「唱一些較世界性的歌謠」?妳是嫌原住民的歌上不了臺面嗎?那些西方名曲就比原住民音樂較高級嗎?
  
  不過呢,人家馬校長當然不會像我這樣潑婦罵街地回話啦。
  帶著笑容,他回答,在教唱時,駐點對小朋友的學習是比較好的,因為通常一個歌唱技巧教了之後,如果沒練習,小朋友隔兩天就忘記了。
  至於第二個問題,他自己有好幾個人類學家朋友,但他不曾邀請這些人幫忙,因為很多時候當受過訓練的人類學家在聽布農音樂時,往往帶著西方理論的角度在詮釋,有時他們是對的,有時則是錯的。而馬校長自己想做的,是用布農的方法與觀念,完整真實地呈現祖先的音樂。
  聽到這,我實在很想站起來,為馬校長的回答歡呼鼓掌!
  對呀,有時更需要去傳承的,是祖先的思維與價值,是另個觀點下所看出去的視野,而不只是記錄聲音,或者是把聲音化成整整齊齊鋪排在紙上的音樂理論而已。
  
  至於第三個是否也教小朋友唱其他歌曲的問題,馬校長說,合唱團啥都唱,布農歌謠、國語歌、台語歌、客家歌與西方歌曲,小朋友都唱呀!
  這時導演楊智麟跳出來再做解釋:片子裡,只見布農歌謠,那是因為「版權」的問題,如果放入另外一些知名曲子,是要付對方版權的,然而用布農歌謠、用小朋友唱的歌聲不用錢!
  這時全場哄然大笑!
  馬校長跟著解釋,在唱不同語言的歌時,他會教小朋友用不同的唱法來唱,布農音樂有布農音樂的唱法,唱國語歌時,則是另一種唱法,而能夠使用不同唱法,這同時也是東埔國小合唱團的特色。
  聽到這,我不住地點頭。如果仔細聽,真的可以在小朋友唱布農傳統曲調中,聽到一種很特殊的唱法與唱腔,那跟他們用國語唱聖歌時,整個感覺非常不同。
  
  在整個座談中,馬校長面帶微笑,不疾不徐地回答觀眾問題,讓我深深覺得他是個很有民族自信的「原住民精英」,而且是個很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的「教育家」。身為教育者,他想的不僅是教學方法與內容,而且是深度思考教育的本質,以及該如何藉由教育來改善原住民社會。
  這部片的節奏明朗活潑,小朋友純真可愛,山景翠綠動人,原住民歌聲清澈嘹亮,讓人很享受在看片子的過程裡,然而卻也呈現了原住民社會問題的幾個面向:教學資源貧瘠、酗酒的母親、隔代教養……。
  在合唱團的訓練中,同樣含藏馬校長對原住民社會問題的回應。
  他希望能藉由合唱團,來幫助小朋友建立自信心,是而有了原聲音樂學校的創建。
  他說:「都會裡面多一個菁英、多一個知識份子,沒什麼了不起,可是在山裡面,一個菁英有可能會改變整個社區的風氣。所以我在想,如果我們能夠在原住民社會裡面,多培養一些菁英,然後透過他們,來改變。」
  然而關於他定義中的「菁英」:「我們要的菁英不只是在課業上的這個菁英,我們要的菁英是,工作態度、觀念、生活習慣各方面的菁英。讓這些菁英都能夠回到原住民社會裡面,多一個菁英,就多一份力量。能夠改造原住民的社會。」
  對我而言,他的真實作為體現著自己對精英的定義,在他的想法裡,同樣體現著教育本身該做卻為現代社會所忽略的那些事情與基本價值。
  
  創辦原聲音樂學校,是馬校長的一個大夢,除了希望能藉由培訓小朋友,來達到改善原住民社會的長遠目標,更希望訓練出優良兒童合唱團,讓未來,當人們提到巴黎,會想到木十字兒童合唱團(les Petits Chanteurs A La Croix De Bois),若提到台灣,則會想起在玉山上有個原聲音樂合唱團。
  每個人都能為這個夢想的實踐做些事情,例如上山當志工,或者是捐款,現場捐款兩千塊,可獲得一張東埔國小合唱團的CD 與這部《唱歌吧!》紀錄片 DVD。
  這時我才懂,這場公益放映其實也是原聲音樂學校的募款活動之一。
  當下深受感動,馬校長與幾位有心志工,為了讓夢想實踐,正四處奔波地募款著。
  當場捐了兩千塊。
 

  回到家,迫不亟待打開CD一看,真的是很感佩於這份用心!
  在精美細緻的包裝中,更可見這群人對布農音樂的虔誠熱愛,與對未來的美好盼望。
  關起燈來,黑暗中,封面會發亮唷!
  
  一邊是DVD。
  
  另一邊是CD。
  
  DVD與CD並列。
  
  連我們家小酷酷都愛不釋手地馬上趴上去呢!
  
  
  《唱歌吧!》真的是一部值得觀賞的紀錄片,東埔國小的故事非常值得認識,這張CD更值得珍藏。
  據說這套DVD與CD並列是珍藏版,而且不對外販售,只在捐款兩千元後,免費贈送。基於多種原因,鼓勵大夥兒以最實際的行動,支持這群為夢想奮鬥中的人們吧!
  
  財團法人台灣原聲教育協會
  電話:(02) 29333381
  住址:116 台北市文山區景明街59號4樓。
  詳細捐款劃撥方式,請見該網頁!
  
  有機會看到這部紀錄片,真的是很幸運呢。
  在座看了這部紀錄片的觀眾,絕對有上百人,全都感動莫名,反應非常好,很喜歡這部片,當中有人甚至是紅著眼眶地看完這部片子。而觀眾熱情真誠且踴躍的回應,相信也給馬校長、導演及原聲音樂學校的工作人員打了一劑強心針!真的很希望這群有夢想,且排除萬難地實踐夢想中的人們,能繼續堅持下去!
  更感人的是,片中一位勇敢而早熟的孩子,孟庭,她也到現場了唷!
  這真的是一位好懂事好乖巧的小孩,好值得疼惜!在場許多人一看到她,數度給她熱情的笑容與熱烈的掌聲鼓勵!若想知道她的故事,請看《唱歌吧!》紀錄片!
  據說這部片不打算上院線,做任何商業性質的放映。
  然而真的很希望《唱歌吧!》能有上電視放映的機會,因為這部片值得看,而東埔國小的故事很值得被認識,相信馬校長對教學的理念也能給其他人帶來思想上的衝擊!
  
  導演楊智麟說,他們當初在拍這部紀錄片時,希望能把東埔國小的經驗記錄下來並回饋出去,讓這個例子成為一個 model ,讓其他原住民部落參考。
  這並不是要所有原住民校長全都跟馬校長做著一模一樣的事,而是從東埔國小的經驗得到一些想法與刺激,去做一些更適合自己的教學發展,活動可能不是合唱團,而是棒球、足球等等。
  這樣的用心,真的是很感佩!
  也希望台灣能多一些像他們這個樣子的人!
  
   值得一提的是,《唱歌吧!》的故事還在說下去,導演繼續拍攝原聲音樂學校建立後的種種,明年有個全國合唱比賽,他們也要去參加。然而此時團員大半是沒有合唱基礎的小朋友,而原聲音樂學校是個假日學校,練唱上課只有週末兩天,加上馬校長堅持:「快樂唱歌!」的理念,每個周末練唱絕不超過四小時,要小朋友把其餘時間用來做功課、學習其他的東西。
  在這種想法之下,到時比賽結果會如何呢?
  這時真的誰也不知道呀!
  我真的很感佩馬校長對教育的用心,他的教育理念直接觸碰了教育的本質,除了知識技藝的傳承,更有人格與價值觀的培養,而他更不會為了贏得比賽,而把小朋友當工具地操練,而犧牲了唱歌本身的快樂。
  深深地祝福這群人……。
  
  
  
  
  
  

6 則留言:

Southern World 提到...

我也想要紀錄片和音樂CD...聽這片音樂應該對胎教不錯

天堂島嶼 提到...

那就趕快捐款劃撥啊!
兩千塊就有了,值得收藏哦!
而且還可以贊助原聲音樂學校咧!
 
不然,妳今天下午去看紀錄片好了,
周日下午還有一場,兩點,在台北光點。
不過要早點到,怕人多。
萬一沒位置,妳就把肚子挺出來,
相信大家一定會紛紛讓座的!
 

松山fourth 提到...

我也很關心小朋友唱歌時是否開心,看到馬校長慈祥的面容應該是可以放心了!小學時我很"幸運"的編入合唱團(以我沒學樂器的背景來說真的很幸運),我很感謝老師用心的教導、很榮幸有到校外演唱的機會以及得獎時的榮耀。但是每天練唱都是戰戰兢兢的,因為遇到不穩定或身體不適時,總是會多受責難,雖說老師求好心切,但是那種氣氛,長期下來還真是令人難以消受呢!

天堂島嶼 提到...

妳要是看到這部紀錄片,一定會更感動的!
馬校長人真的很好,處處為了同學設想,而且練唱不是為了得獎而已,他真的是把教育的本質放在第一位,更不會為了練唱得獎而犧牲其他,完完全全不是功利或高壓的態度在辦合唱團,很了不起呢!
 

匿名 提到...

感謝您對"唱歌吧"的喜愛和推薦
我會如實將您的文字轉達給馬校長的

謝謝

"唱歌吧"導演 楊智麟

天堂島嶼 提到...

黑導(那時他們都是這樣稱呼您的):
 
很謝謝您,花了這麼多時間與精力,拍了這麼值得觀賞的紀錄片,才能讓更多人知道隱藏在小朋友乾淨澄澈歌聲後的動人故事,以及馬校長的教育理念。就像在場多位觀眾一般,真的很希望這部片能讓更多人看到哩!相信這一定能在台灣激發更多善的力量!
 
如果有機會,真的很希望邀請你們到學校辦座談,因為真的值得!
 
加油!希望原聲音樂學校能持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