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0/2018
4/19/2018
4/18/2018
4/09/2018
4/08/2018
3/28/2018
3/26/2018
3/24/2018
3/22/2018
3/20/2018
3/18/2018
3/16/2018
3/14/2018
6/30/2016
【經典.TV】20150412 - 鷹兒要回家
適任的新書《鷹兒要回家》很榮幸獲得大愛台《經典.TV》專訪,節目裡不僅介紹《鷹兒要回家》這本書,也約略談到適任過去經歷以及沙漠計畫點滴,在主持人高超功力下,訪談內容詳實完善,還有當年適任在摩洛哥養鷹以及沙漠的影像唷!
謝謝所有朋友這一路來的支持,從舞蹈到沙漠,謝謝你們陪我一起成長、蛻變、衝撞與創造!也歡迎持續將訊息傳遞出去唷!感恩!
6/29/2016
【點燈】第285集 / 沙丘之女-東方舞者蔡適任
蔡適任,旅居巴黎十二年半,原本立志當個「孤僻而偉大的人類學家」,但命運卻沒有這麼
9/30/2015
讀《人體交易:探尋全球器官掮客、骨頭小偷、血液農夫和兒童販子的蹤跡》
《人體交易:探尋全球器官掮客、骨頭小偷、血液農夫和兒童販子的蹤跡》(Scott Carney著,麥田出版,2012年)這本書比想像中好看!書裡觸碰的「人體交易」,從人骨、血液、器官移植、卵子捐贈、代理孕母到兒童領養,應有盡有,層層面面地爬梳國際市場上的人體交易之旺盛,法律與醫療系統如何刺激這個已然龐大的市場.
誠如作者所說:「人體市場所推出的是充滿矛盾的產品,社會對人體的忌諱,牴觸了個人對活得長久幸福的渴望.假使商品市場是用代數計算,那麼人體市場就是用微積分計算,每一個等式都含有零和無窮大的數字.人體市場的存在,是因為供應者和買家都發生了可改變人生的重大事件.無論買家承不承認,總之接受了別人的肉體,就等於是一生都欠了供應者.」(p.23)
支持人體交易不設限的擁護者認為販賣自身組織可以從交易中獲利,「人體組織是社會安全網的最後一道防線,販售人體組織可以當成是救生索,讓人脫離絕望的情境.」然而事實卻是「販售身體部位無法獲得長期利益,只會招來風險.」(p.25)
這本書著重於探究人體組織如何進入市場,因「若不了解供應面,就永遠無法得知人體市場助長全球犯罪企業的速度究竟有多快.」且「利他主義與隱私權之間的衝突,削弱了兩者原本想要保護的高貴理想.人體市場供應鏈裡的每一個環節,在在使得人類變成了人肉.而負責買賣人體的掮客則扮演了屠夫的角色,他們把活人視為各個人體部位的集合體.」(p.35)
人體國際市場之廣大,遠在一般人認知之上,作者用意在於「讓讀者站在新的角度來看待人體市場.若能看出這些市場之間的共同點,或許就能想出辦法,解決人體組織經濟體的問題.罪犯在經濟世界最黑暗的角落裡採取行動,但罪犯的存在全是因為我們的姑息所致.我碰到的那些掮客,幾乎是無所顧忌,用盡手段取得人體組織.他們隱匿了供應鏈,避免他人窺探打聽.而在他們背後的驅動力,正是資本主義買低賣高的簡單真理.」(p.38)
作者主張應該公開人體交易紀錄,徹底透明化,因為「在多位貨主之間移動組織與人體,往往有利可圖,但同時中間人卻也開啟了通往危險濫用的大門.唯一能擺脫他們的方法就是讓陽光照進去,讓整個供應鏈從頭到尾暴露在外.」
人體交易不是個容易調查與書寫的題材,但我覺得作者把這個議題處理得非常好,資料詳實,也有訪談,可以讓讀者對人體交易國際市場的運作有一個全面性了解.
9/29/2015
讀《超思考》
號稱北野武鐵粉的我,一知他有新書出版,趕緊趁著還有一點時間,默默把《超思考》(北野武著,時報出版,2015年)給看完了.
北野武擅長用輕鬆詼諧的語調,看似漠不經心地談論一些嚴肅問題,虛虛實實間,摸不透他真實想法,卻往往更凸顯一件事多層次的荒謬面.我一直很喜歡北野武,因為他誠實、犀利、清明、溫暖、細膩,且很有愛,他把日本社會現實看得很清楚,且他點出的問題往往也存在於台灣社會,之為世界名導,他幾乎是看透名聲虛榮本質,面對掌聲吹捧,他可以不上心.
這本書裡,沒有什麼大道理,也不談夢想,卻是輕輕戳破世人熱情擁抱的虛幻泡泡.
書裡有篇〈藝術就是毒品〉,提到他的電影如何因是好萊塢商業電影的對照組而被西方影展捧為「藝術作品」,得獎無數,雖不時獲邀參加國際影展,但因發行公司認為:「參加國外影展沒什麼好處.」而沒有親自去領獎,以致歐美影展流傳東洋有個神祕導演,受邀或得獎從來不現身.北野武認為「藝術是種沒出息的東西」,甚至說:「人家說藝術是人類的文化遺產有的沒的,但我說藝術不是寶,只是膿,當文明長了個膿包,擠出來的黏黏液體就是藝術.」對藝術家來說,藝術則是毒品:「從來沒有一個藝術家的創作理由是為了全人類的幸福,或者為了後代子孫,如果有,這個人創作的肯定不是藝術.世界上就屬藝術家的作品最自私自利,藝術家永遠只為了自己而創作,或許也有人是為了客人而創作,但那已經不是藝術家,而是工匠的工作了.」(p.89-90)然而:「有藝術天分的人難免中毒,至少當事人會覺得這樣過很幸福.我真正看不過去的是愈來愈多爸媽明明知道自己小孩沒天份,還硬要逼小孩進這個圈子,為什麼要逼孩子作夢?如果小孩說想畫圖,應該往腦袋瓜巴下去.你說這樣可能會摧毀了藝術的幼苗?別擔心,如果小孩真的有天份,不管爸媽說什麼都會發芽茁壯.至於孩子的天份開花結果,成了真正的藝術家,幸不幸福?那又另當別論了.」(p.92)
讀完這本書,我還是很喜歡北野武,喜歡他幽默自嘲中的犀利諷世,且,他真的是個溫暖有愛的人.
9/28/2015
讀《慈悲的憤怒》
感謝朋友介紹,讓我知道《慈悲的憤怒》(上田紀行著,晨星出版,2015年)這本書的存在,尤其在剛看完《達賴喇嘛14世:西藏大哉問》紀錄片,更能清楚具體想像在印度的西藏兒童村的狀況,以及達賴喇嘛所謂將慈悲與愛帶入教育中,指的是什麼意思.
這本書恰是此時的自己所需要的,薄薄一本,讓我可以帶回沙漠,當我再度義憤填膺地想消滅人類時,記得拿起來翻閱,也想推薦給所有對世間紛擾不公無法視若無睹地活著,且心中對和平與愛有所期盼卻不知該如何做的每一個人.達賴喇嘛不把佛法說得艱澀難懂,卻是不停自我觀照,修心,無時無刻,將慈悲與愛於日常生活中實踐.
這本薄薄的書,讓我稍稍能用不同觀點來理解佛法,甚至從較接近佛教的方式來看待憤怒,並在憤怒中,還能不忘理解、慈悲與愛.
關於苦難,達賴與作者對話中,提到佛陀教誨:「佛陀的教誨都是根據他自身的經驗而來的.首先,我們必須覺知到苦難.即使我們不想,我們遲早都還是要面臨到這些苦難並渴望擺脫它們.而要消除苦難,我們必須知道,肉體上的苦行是不夠的,我們絕對必須運用我們的頭腦來獲得智慧.佛陀告訴我們基於他自身經歷的教誨,我們也必須從我們自身所經歷的苦難出發.」(p.119-120)
我很喜歡書裡一段作者對達賴的描述,為自己記下:「達賴喇嘛面對了難民們所承受的悲傷、苦痛以及他們所經歷的荒謬、殘酷,而在幾個小時後,他又在我面前天馬行空地暢所欲言,像個好奇的孩子般全神貫注地與我對談,而對談時他的笑容又是如此真摯,中間心境與感受的改變之大,他到底是怎麼辦到的呢?他是如何轉換自己理性與感性的呢?相信大多數人都沒辦法像他這樣吧.」
「然而,這又不是單純情緒的轉換.早上與下午的對談其實是相關的.他親身體驗了這個世界的悲傷、苦痛、荒謬與殘酷,他與難民們共同承擔了這些痛苦,並和難民們一同哀鳴,和難民們感受同樣的憤慨與不平.這股憤怒促使他去找出這個世界苦難的起因,讓他更努力實踐自己的宗教信仰,讓他能夠面對這些苦難並綻放人性的光輝,而非藉由剝削自己或其他人或是訴諸暴力,來創造一個能為所有人帶來自由與幸福的社會.」
「苦痛與悲傷的體驗造就了救濟世人的大願,期待自由降臨的渴望.從苦痛到無限的自由,這就是佛教,這就是佛陀走上的道路.」(p.139-140)
這本書恰是此時的自己所需要的,薄薄一本,讓我可以帶回沙漠,當我再度義憤填膺地想消滅人類時,記得拿起來翻閱,也想推薦給所有對世間紛擾不公無法視若無睹地活著,且心中對和平與愛有所期盼卻不知該如何做的每一個人.達賴喇嘛不把佛法說得艱澀難懂,卻是不停自我觀照,修心,無時無刻,將慈悲與愛於日常生活中實踐.
這本薄薄的書,讓我稍稍能用不同觀點來理解佛法,甚至從較接近佛教的方式來看待憤怒,並在憤怒中,還能不忘理解、慈悲與愛.
關於苦難,達賴與作者對話中,提到佛陀教誨:「佛陀的教誨都是根據他自身的經驗而來的.首先,我們必須覺知到苦難.即使我們不想,我們遲早都還是要面臨到這些苦難並渴望擺脫它們.而要消除苦難,我們必須知道,肉體上的苦行是不夠的,我們絕對必須運用我們的頭腦來獲得智慧.佛陀告訴我們基於他自身經歷的教誨,我們也必須從我們自身所經歷的苦難出發.」(p.119-120)
我很喜歡書裡一段作者對達賴的描述,為自己記下:「達賴喇嘛面對了難民們所承受的悲傷、苦痛以及他們所經歷的荒謬、殘酷,而在幾個小時後,他又在我面前天馬行空地暢所欲言,像個好奇的孩子般全神貫注地與我對談,而對談時他的笑容又是如此真摯,中間心境與感受的改變之大,他到底是怎麼辦到的呢?他是如何轉換自己理性與感性的呢?相信大多數人都沒辦法像他這樣吧.」
「然而,這又不是單純情緒的轉換.早上與下午的對談其實是相關的.他親身體驗了這個世界的悲傷、苦痛、荒謬與殘酷,他與難民們共同承擔了這些痛苦,並和難民們一同哀鳴,和難民們感受同樣的憤慨與不平.這股憤怒促使他去找出這個世界苦難的起因,讓他更努力實踐自己的宗教信仰,讓他能夠面對這些苦難並綻放人性的光輝,而非藉由剝削自己或其他人或是訴諸暴力,來創造一個能為所有人帶來自由與幸福的社會.」
「苦痛與悲傷的體驗造就了救濟世人的大願,期待自由降臨的渴望.從苦痛到無限的自由,這就是佛教,這就是佛陀走上的道路.」(p.139-140)
9/25/2015
《達賴喇嘛14世:西藏大哉問》紀錄片
緊緊把握難得上台北的機會,趕緊跑去看《達賴喇嘛14世:西藏大哉問》紀錄片,一開頭,我就哭了,中間默默掉了好幾次眼淚,但這部片明明一點也不灑狗血。看到藏人示威,我會哭;看到流亡藏人處境,還是哭;看到日本人問達賴喇嘛問題,還是要哭!更神奇的是,只要達賴喇嘛一出現,明明他就笑嘻嘻地像個頑童,但我就是止不住眼淚。我不知道達賴喇嘛是不是觀世音菩薩轉世?但我確信他是個慈悲又有智慧的尊者。
導演是日本人,片子只是輕描淡寫帶過藏人流亡原因,對中國暴行不多着墨,更多的是達賴喇嘛對和平的努力,以及與日本社會的對話。印象很深的是在印度的西藏兒童村,自流亡後,達賴喇嘛很快注意到「教育」的重要,受訪的孩子是那樣純淨美好而早慧,熱愛學習,我甚至覺得,在那樣孤遠偏僻之地,藏人為人類保留了美好的什麼。當我看到他鼓勵藏人不要因流亡而自卑,要有自信,活出藏人文化的善良、誠實與美好時,就忍不住又要擦眼淚了。
導演藉由日本人對達賴喇嘛的提問,串起一整支紀錄片。片子裡的日本人是富裕而迷失的,年輕人失去希望,唸書是為了上大學、找工作,與流亡印度的藏人形成極大對比。片中藏人為世界和平祈福的片段,讓我看得淚流滿面。對我來說,日本年輕人的空虛迷惘,一如台灣社會,達賴喇嘛的回答,適用在許多人身上。關於和平與改變,達賴喇嘛不寄望政府組織,而是要求每個人於內底工作。
片末,達賴喇嘛有句話,讓我深思許久,大概意思是,流亡多年,他終於明白,流亡是藏人的業,而這值得大家好好去思考。
我在這部片裡看到自己這陣子的思索:非暴力。達賴喇嘛不是關起門來修行那種人,他對國際局勢及人類紛爭是很清楚的,他認為暴力短期看似有效,但長期來說,不是問題解決的究竟之道。且決定一件事情是否為暴力,關鍵在於起心動念,而非行為而已。
我其實是到了很晚期,才意識到自己「義憤填膺」裡的暴力,如果我連自己的心都安定不了,無法讓和平、寧靜與慈悲於心中坐,在這樣起心動念下的行為,恐怕也很難為這世間帶來多少和平與愛吧。
達賴喇嘛的教誨平易近人,卻是最難做到的那些。
導演是日本人,片子只是輕描淡寫帶過藏人流亡原因,對中國暴行不多着墨,更多的是達賴喇嘛對和平的努力,以及與日本社會的對話。印象很深的是在印度的西藏兒童村,自流亡後,達賴喇嘛很快注意到「教育」的重要,受訪的孩子是那樣純淨美好而早慧,熱愛學習,我甚至覺得,在那樣孤遠偏僻之地,藏人為人類保留了美好的什麼。當我看到他鼓勵藏人不要因流亡而自卑,要有自信,活出藏人文化的善良、誠實與美好時,就忍不住又要擦眼淚了。
導演藉由日本人對達賴喇嘛的提問,串起一整支紀錄片。片子裡的日本人是富裕而迷失的,年輕人失去希望,唸書是為了上大學、找工作,與流亡印度的藏人形成極大對比。片中藏人為世界和平祈福的片段,讓我看得淚流滿面。對我來說,日本年輕人的空虛迷惘,一如台灣社會,達賴喇嘛的回答,適用在許多人身上。關於和平與改變,達賴喇嘛不寄望政府組織,而是要求每個人於內底工作。
片末,達賴喇嘛有句話,讓我深思許久,大概意思是,流亡多年,他終於明白,流亡是藏人的業,而這值得大家好好去思考。
我在這部片裡看到自己這陣子的思索:非暴力。達賴喇嘛不是關起門來修行那種人,他對國際局勢及人類紛爭是很清楚的,他認為暴力短期看似有效,但長期來說,不是問題解決的究竟之道。且決定一件事情是否為暴力,關鍵在於起心動念,而非行為而已。
我其實是到了很晚期,才意識到自己「義憤填膺」裡的暴力,如果我連自己的心都安定不了,無法讓和平、寧靜與慈悲於心中坐,在這樣起心動念下的行為,恐怕也很難為這世間帶來多少和平與愛吧。
達賴喇嘛的教誨平易近人,卻是最難做到的那些。
9/21/2015
讀《台灣老花磚的建築記憶》
咳咳,好吧,我承認我有那麼一點點強迫症啥的,就是會想追求那麼一點點精準微妙的什麼.
話說我們在撒哈拉的天堂島嶼民宿蓋了四間小套房,包括剛蓋好的沙龍跟廚房,地上全都沒鋪磁磚,原因不是缺乏資金,而是我還沒想清楚我想要什麼樣的風格,也還沒找到適合的地磚樣式,就先擱著.
摩洛哥傳統手工藝非常強,這我知道,馬賽克等藝術在這個國度相當興盛,正因如此,我更想抓到「精準的什麼」,才要去鋪那個地磚,說我龜毛也好,但我這人就是醬,也沒啥好說的.
前陣子,我很認真在了解一些伊斯蘭幾何繪圖的東西,甚至還自己試著畫,不管路上看到啥,在我眼裡,全變成伊斯蘭幾何繪圖,別人以為我神經病,但我心裡是有底的.
說了或許大家不信,但買了這本《台灣老花磚的建築記憶》(康(金若)錫著,貓頭鷹出版,2015年)為的是豐富天堂島嶼計畫,甚至就為了民宿的地磚(好,我知道我神經病),我想知道一位文史工作者如何詮釋台灣花磚,這對於我將來要在沙漠做的事,可以多一些思考的廣度與深度,即使是那麼一點點,都是值得的.
從這本書裡,可以看出作者對台灣花磚的熱情與用心.據說花磚在1920至1935年間流行於台灣與金門等地,書裡先是介紹了花磚的緣起與演進,以及花磚在不同國家與文化裡的運用,再帶到台灣花磚.
說句實話,不管是民宅還是廟宇,我個人是不太喜歡黏在紅磚牆上的花磚啦,就覺得看起來很像貼狗皮膏藥啊!但如果是貼一整面牆,或者是類似馬賽克幾何磁磚的運用,就真的很漂亮!
這本書在台灣花磚的研究、調查與紀錄確實很詳實,讀了之後,才知道過往台灣竟然有手繪花磚,也才知道以前在廟宇上看到花磚上的圖案是在什麼樣的社會文化背景之下產生.但就像作者說的,書裡許多曾有花磚的老宅,要不更加頹圮,要不根本就被拆了,真的很可惜!也更讓人感念作者用心,讓花磚美好記憶並未煙消雲散,還能留下一絲紀錄.
讀完這本書,我最喜歡的依然是幾何繪圖的花磚(馬賽克)哩!我很著迷於從無到有,從一變多的絢爛神奇過程,好像萬花筒呢!也讓我發現,人真的可以因為自己的意念,選擇自己想看的,然後一己世界就是自己選擇去看、去強化跟放大的那些,所以說,這個世界沒有別人,就只有自己啊,呵呵!
至於讀完這本書,會讓我在挑選民宿地磚時,有啥決定性影響呢?呵呵,就到時候才知道了!
看完這本書之後,我想起我家附近有一間廢棄老宅,上頭似乎有花磚,特地跑去看,嘿,還真的是呢!
貼在紅磚老屋「裙堵」上的花磚,旁邊圍了一圈洗石子。
很漂亮的磁磚,不知是手繪還是型版,周圍一圈是洗石子。
屋脊也是用花磚做裝飾,但我的手機拍不出來。這屋子荒廢很久了,草叢裡,美人遲暮。不稍幾年吧,或人為拆除,或自然衰敗,近百年的老屋,便要消失了。能說什麼呢?能做什麼呢?當炒房炒地賺大錢的時代潮流不希罕保有舊時美好,不斷將文史記憶沖刷殆盡時。
8/28/2015
讀《顛覆視界:穿越印度、古巴、中東迷霧,打開被主流媒體遮蔽的國際觀》
《顛覆視界:穿越印度、古巴、中東迷霧,打開被主流媒體遮蔽的國際觀》(林志昊著,沐風出版,2015年)是一本讓我真心推薦的好書!誠如標題,作者試圖撥開台灣主流媒體製造的迷障,去看見我們所不知卻更接近真實的印度、古巴與中東現狀.
這本書特別的地方在於,作者從經濟面切入,詳述這三個區域現況緣由,以及台灣對這三個地區的誤解之深,作者「端正視聽」的意圖是很明顯的,在這本書裡,我感受到很深的「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
此外,作者本身善於攝影,書裡附了一百多張攝影作品,極具專業水準,都可以拿來放在國家地理雜誌了!在介紹這三個區域時,作者不僅從經濟面切入,同時深具人文關懷,描述時,那筆觸是文學性的,我真的很少看見能同時讀到經濟分析、文化底蘊與社會批判的好書.
再者,這不是一本旅遊書,但是作者的呈現讓我感受到「旅遊」的意義與重要,那真的不是環遊世界、尋找自己、實踐夢想、好吃好喝好玩同時還要做公益兼拯救世界之類的,而是很深很真的,去貼近一塊土地上的人與物,包括形塑此時樣貌的種種文化、歷史與經濟等因素.
在文字裡,可以明顯讀到作者的社會關懷與批判,然而從他的觀點與分析中,可以讀到他對議題是長期關注且相當深入的,也用一本厚實好看的書,來回應他所不認同的社會現狀,尤其是媒體製造出來的這部分.尤其這兩天,伊斯蘭國炸了敘利亞古蹟,書裡剛好提到伊斯蘭國一些內在狀況,以及對中東底層人民的意義,真的很值得一讀.有趣的是,作者在書末從攝影角度,針對臉書時常出現的自拍、旅遊及美食照等做了「批判」,讓人不覺莞爾!
我很喜歡他書裡描述的印度,簡單節錄一段文字,可見作者對印度的理解之深,如〈渴求解脫〉:「在印度旅行,最大的無奈不是當地的貧窮,而是富裕民眾對貧苦人家際遇往往視而不見的態度.初來此地,我曾對此感到相當不平,但是,當我看到當地窮人不以為意、甚至還把目標轉向信仰以尋求解脫之道時,才瞭解那些自認基於現代平等下所產生的意識,跟當地人真正想要的並無交集.」
「在恆河畔剛好趕上當地一個民間信仰活動.從物質標準來看,他們身上所有的一切,都足以讓人同情或心痛;但是從精神標準來看,他們尋求解脫之道的眼神,卻又有著我從未見過的熱情與嚮往.」
「許多觀光客都會帶著獵奇的心態來到這裡,只是對當地人來說,觀光客所獵的『奇』卻是理所當然.」(p.51)
我同樣很喜歡他書裡描述的古巴,作者從經濟面切入時,很有自己的觀點,文字犀利風趣:「當革命成為一種商品,就代表革命本身具有某種程度的價值,才能被不斷地重複消費.所以,我認為實施共產主義的古巴靠著資本主義的商品賺錢,本身並沒有不對;會去批判這種現象的人,本身的理論與知識基礎就太過薄弱,才會用『一刀切』的分割方式來解讀社會現象.更何況,當你看到當地人因切.格瓦拉而驕傲、甚至還因切.格瓦拉而賺錢的同時,你會覺得,這時候如果還對那些過往的教條抱殘守缺,才是古巴人民真正的災難.」(p.121)
此外,在講到中東的部分,清晰扼要,很值得一讀.
遇到這樣一本書,真的會很開心有這樣的作者願意做這樣的努力,去做出一本意圖讓台灣社會看見層層迷霧背後的他區真實.
8/27/2015
讀《看見.台灣里山》
當知道出版社是五南時,就要有心理準備,這本可能是教科書!果然,《看見.台灣里山》(劉淑惠著,2014年)的內容與編排方式很像教科書,閱讀時的愉悅性自然不如其他相關主題的書籍,就連彩色照片的印刷都不如一般出版社,且與我當初想像中不同的是,書裡是將台灣符合「自然條件」的區域,做資料性統整,而非像其他書籍那般,是故事性地敘述里山在台灣的實踐經驗.
書裡第一章先是概括性地描述里山從日本到台灣的狀況,以及在日本的幾個類型與實例,爾後分章敘述台灣地理上,符合「里山」條件的區域,分別就北中南東,依據各區主要流域,做史料、自然條件與行政概要等方面的統整,資料厚實多元,就學習及研究來說,會是一本很好的參考書籍.即便像我這樣腦袋記不了太多資料的人,在翻閱之後,都會對「里山在台灣」有了較不同且具體的認知.
話說……,我真的好用功喔!在回沙漠前,我真的是卯起來,能讀多少算多少哩!
8/26/2015
讀《動物園的生死告白:畫家飼育員說的生命故事》
對於「動物園」,我的心情是很矛盾的,我喜歡靜靜地看著動物,然而對動物習性知道得愈多,便愈不敢前往囚禁生命的動物園,尤其在讀了幾本與生態保育相關的書籍,甚至覺得動物園應該廢除才是,而任何動物演出更是罪大惡極.
但我卻也默默讀完了《動物園的生死告白:畫家飼育員說的生命故事》(阿部弘士著,無限出版,2012年),很容易閱讀的一本小書,內附作者插畫.
作者阿部弘士出生於北海道,在鄉間長大,曾夢想當畫家,爾後因喜歡動物而做了動物園的飼育員,書裡說了些他小時在鄉間長大的經驗,以及飼育員不為人知的工作,文字淺淺淡淡的,很日本(笑),但因真誠、未經修飾,讓人很能理解甚至感受作者想說什麼.
這書最吸引我的,或許是在於提到死亡的部分吧,提到有些動物的飼養(例如兔子)是為了讓另外一些動物能夠存活,以及當飼育員所照顧的動物往生時的感觸.在整本書裡,泛著作者對動物濃濃柔柔的愛.
書裡作者提到動物園裡的生死,還蠻有趣的:「兔子、老鼠等做為『活餌』被吃掉的動物,牠們失去的生命,也和其他死去的動物一樣,都讓我們從內心深處『感謝牠們的辛苦付出』.牠們的生命,一樣會活在吃掉牠們的動物身上,這也是另一種『死亡的形式』吧!不論如何,兔子和老鼠絕非死得無意義.」(p.154)
「我曾聽過一個獸醫,也是動物攝影家的朋友說過這樣的話.」
「斑馬染上傳染病了,會發出『殺了我』或『吃掉我』之類的信號.於是,獅子會狩獵發出這樣『信號』的斑馬.染病的斑馬在群體中散播病菌,全群的斑馬就會滅亡.對牠們來說,『染上傳染病的斑馬』若不早點死掉,就會很麻煩.若能早點死掉,便可以讓傳染病的蔓延受到控制.因此,狩獵的動物殺死染病的個體,反而保住群體免受波及.」
「我們經常聽到,野生動物的世界是『弱肉強食的世界』.然而真是如此嗎?事實上,那是人類看到活著的動物之間的說法.『強壯的狩獵動物獅子』和『柔弱的被狩獵動物斑馬』,乍看之下,似乎是一幅弱肉強食的構圖.但其實並非如此.不管是獅子或斑馬,牠們都是以正當的『生、死』關係,存在於世上,並非憑藉強、弱的力量,所謂的『百獸之王』,也是人們強加的印象.野生獅子,並沒有一副高高在上、趾高氣揚的神氣.」(p.168)
「自然界總是建立在平衡點上.例如,負責狩獵的動物若沒了,草食動物的數量就會激增,結果導致能吃的不夠吃,被狩獵的動物全體滅絕.這樣的事件曾經發生過,因此,負責保持平衡的『狩獵動物』,其任務就非常重要.」
「過去在北海道,『狩獵動物』狼,因為人為因素,導致一匹也不留的絕種情況,以至於現在的北海道,鹿群暴增.不管是森林、草原,還是田地,都成了一片荒蕪,非常悽慘.」
「我到世界各地看過野生動物後,一個共同的感覺,就是只要不是與人有關的『死』,都是正確的死.不管是非洲的撒哈拉沙漠、熱帶叢林亞馬遜,或極寒帶西伯利亞,日本當然也一樣.自然界的動物,都是順其自然地迎生送死.」
「面對死亡,我們正一天天地老去.面對死亡,我們活在每一天當中.人終有一天會死.」(p.170)
8/25/2015
讀《馬拉喀什漫步》
好吧,我就是一個認真的人,一旦決定要做一件事,就會努力做到最好,以各種方式!閱讀《馬拉喀什漫步》(Olivier Cirendini著,Jacques Ferrandez插畫,貓頭鷹出版,2015年),自然是希望回摩洛哥之後,慢慢將「生態與文化之旅」這件事給做好,當然一剛開始,會來沙漠找我們玩的,都是自己朋友,不會跟我計較太多,但我還是希望自己一旦走入某個領域,便必須能有某個程度的專業水準,如此才對得起我自己以及所有支持我的人呀.
簡單來說,《馬拉喀什漫步》這本書會讓我想帶回摩洛哥,跟貝都因男人一起捧著書,行走馬拉喀什街道來認識這個城市.馬拉喀什是一座北非相當重要且特出的古城,曾是古時跨撒哈拉貿易線的重鎮,更是此時摩洛哥四大皇城中,最多人造訪的城市.這本書的作者Olivier Cirendini本身已發表數本法文版「孤獨星球」系列叢書,加上摩洛哥跟法國關係密切,由他寫來,真的是可以跟著這本書,按圖索驥去認識這個城市.而插畫家Jacques Ferrandez本身是阿爾及利亞人,他的畫風帶著某種現代感,我不能說他畫出我所認識的那個馬拉喀什,畢竟他的風格未必貼近我個人感觸,但我必須說,他筆下的馬拉喀什與我所見那個,非常吻合,無論人、物或景,無不細膩詳實.之於我,這本書的圖文都相當考究,是根據事實而做的書,無論是資料嚴謹度抑或談及面向的豐富多元程度,甚至是實用性,都讓人驚艷.
然後,我要小小放炮一下.之前有本同樣是貓頭鷹出版的《手繪摩洛哥》,讓我讀完後,因為內心空虛而氣到爆炸!別的我不提,這本書內容空乏薄弱,根本就是一場跟北非文化超級不熟的觀光客,依據走馬看花之後的印象而寫成的書,除了異國情調的消費跟喃喃自語,真不知還有什麼.沒有真知灼見就算了,還符合一般社會大眾的既定文化偏見,然後這本書還給我精裝,對得起為此倒下的每一棵樹嗎?讓我超怒的!甚至還氣到很想把書寄回出版社,以示抗議!讓他們知道不是每個台灣讀者都這麼好呼攏的!
然而同樣是旅遊與插畫並重的書,《馬拉喀什漫步》只針對馬拉喀什這個城市,就可以給出如此豐富厚實的內容!兩相比較,根本是高下立判啊!荒謬的是,出版社還找《手繪摩洛哥》作者來幫《馬拉喀什漫步》做推薦,讓我的「憤世嫉俗魂」一整個熊熊燃起!
想說的是,《手繪摩洛哥》的問題不出在插畫,事實上,這位作者的專業也應該是插畫,問題出在內容過於空洞薄弱,那是柔美浪漫甚至帶著童趣的繪圖所無法掩蓋的.反觀《馬拉喀什漫步》,圖文分別由兩位不同專業的創作者所完成,自然可見那厚度與力道.之於我,這就是所謂的「尊重專業」啊!
8/24/2015
讀《荒野天堂:保護區生態重建的故事》
知道《荒野天堂:保護區生態重建的故事》(文:林心雅,攝影:李文堯、林心雅,謬思出版,2009年)這本書,第一時間其實並不會想找來看,總覺在「生態重建」之前,勢必已然發生一場毀滅性的「生態浩劫」,而我不想知道更多世間的悲慘故事了,更何況,知道美國野生動物保護區的重建,對我意義何在呢?書都讀不完了,真的.直到接連讀了幾本「鳥書」,加上每天被臉書上的台灣野鳥協會社團與金山小白鶴的照片洗腦,才終於對這議題感興趣.
這本書與先前想像中不同,主要內容倒不是詳述生態保護區的重建過程,而是兩位作者前往美國阿帕契之林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及大沼澤國家公園進行實地探訪與生態攝影的成果.
首先,書裡每張攝影皆令人驚艷!不似臉書上類似鳥類圖鑑的鳥們的大頭照,甚至是人工擺拍、誘拍搞出來的「餵鳥圖」之類,而是作者窩在自然環境中,長時間蹲點,所抓到的美麗瞬間,不僅拍出鳥類自然姿態,也將周遭生活環境給抓了進來,在構圖、光線與氛圍各方面,皆有專業水準與對自然的熱情及關懷.
書中文字出自林心雅,她雖自謙不是鳥類專家,這書寫來,在生態知識上,確實不似《森林祕境:生物學家的自然觀察年誌》、《醒來的森林:一位鳥類學家的自然散步筆記》、《鳥的命運就是人的命運:如何從鳥類預知人類健康與自然生態受到的威脅》抑或超經典的《沙郡年紀:像山一樣思考,荒野詩人寫給我們的自然之歌》那般專業深入,人文深度上,也只是輕輕帶過,但這書裡每張攝影作品裡的鳥類皆有基本自然知識的介紹,加上她個人感受性文字,以及她在當地田野調查的資料,慢慢引領讀者跟著她在生態保護區探索,我甚至會將文字視為攝影的輔佐,藉由圖文並茂,去理解生態保護區的狀況.書末,作者將線拉回台灣,以白海豚保護為例.
很享受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書裡好幾張攝影作品讓我超想做成海報,貼在牆上!書裡的文字讓我長知識,發現有好多跟鳥有關的字,我連唸都不會哩,呵呵呵!也才驚覺鳥類種類之多,以及自己有多麼疏遠自然.我尤其喜歡這書裡的攝影,很美,自然優雅,讓我看到「生態攝影」的另個格局.
很喜歡書裡引用自然保育學家Gerald
DurreII的一句話:「除非你保留動物所居住的棲息地,否則你將無法開始保護任何一種動物.」(You cannot begin to preserve any species of animal unless you
preserve the habitat in which it dwells.)
我竟聯想到金山小白鶴在台灣激起的效應…….
8/23/2015
讀《青松e種田筆記:榖東俱樂部》
2008年剛回台灣,便曾聽聞賴青松與穀東俱樂部大名,卻也不曾想買書來閱讀,總覺所需資訊只須上網查就有,直到前些日子讀了把重要題材寫得超難看的《巷仔口的農藝復興》,真的是一肚子火!畢竟那書裡提到的好幾個組織都已經有自己的專書也相當精采,我就真的不知道出這種「型錄」是要幹啥?偏偏這本書又把穀東俱樂部放第一個介紹,我一怒之下,就決定買賴青松自己寫的《青松e種田筆記:榖東俱樂部》(心靈工坊出版,2007年)回來看了.
在〈推薦序〉中,李寶蓮即點出了重點:「生產食物當然是農人的天職,但食物不也有兩種嗎?一種有形、有能量與滋味的食物,維持人的肉體;另一種是無形的精神糧食,滋養人的靈魂.二者其實不可分,但在食物變成純商品交易時,它無形的一半也隨之流失.人的身體愈是養尊處優,靈魂浴室衰弱.一般人對自足生活的陌生,對土地環境的漠不關心,都是因此而起.」(p.8)
這本書沒有花很多篇幅在介紹穀東俱樂部,而是賴青松務農的手札,詳實細膩地記錄他在務農初期所遇到的狀況,以一個又一個在田間發生的真實事跡,帶領讀者走入務農新手的實戰歷程.閱讀時,只覺,若將賴青松定義為農夫,那麼他就是極有文采的一位啊!文筆真的很好哩,描述宜蘭四季、田間景致變化以及內心感觸,都很精彩呢!也因在務農過程不斷反思,讓這本書有了更豐富的層次.
之為農人,在田間工作,為了能讓稻苗生長,必須面對福壽螺、天災(颱風)、鳥類與蟲害等等威脅,在堅持不施用農藥與化肥的情況之下,挑戰更是嚴峻.很多時候,遇到一些突發狀況,例如稻苗生病,新手未必明白原因,這時更顯老農知識與經驗的重要.
從土地到作物,自然也連結到了餐桌,書裡寫到將田間作物化作傳統美食的片段,抑或讓穀東們前來體驗一日農夫.
書裡每張照片都很漂亮專業,綠得賞心悅目.
但這本書比較著重在賴青松務農的過程,對於與當地人的互動,或者是跟穀東之間的關係,書裡較少提及.讀完之後,當下我對穀東俱樂部的架構組織等,還是有些不甚清楚.書裡提到田地在放棄慣性農法,恢復自然農法的耕作方式之後,各種生物逐漸回來,但也只是稍稍提及,在這部分,目前我讀過,寫得最精采的,依然首推《水梯田:貢寮山村的故事》啊!
最後,感想是:嗯,可以出續集了!這書說的是賴青松在十年前剛開始務農的過程,此時穀東俱樂部已經成了小農自產自銷運動的領頭羊,這十年間,一定會有些轉折或說反省值得與這社會分享.
再者,或許是這書已出版多年,此時閱讀,更覺賴青松與穀東俱樂部初起或許辛苦孤單,但漸漸地,影響力是有擴出去的,號招愈來愈多人走在友善土地的務農之路,這便是一場革命與運動了呀.
在〈推薦序〉中,李寶蓮即點出了重點:「生產食物當然是農人的天職,但食物不也有兩種嗎?一種有形、有能量與滋味的食物,維持人的肉體;另一種是無形的精神糧食,滋養人的靈魂.二者其實不可分,但在食物變成純商品交易時,它無形的一半也隨之流失.人的身體愈是養尊處優,靈魂浴室衰弱.一般人對自足生活的陌生,對土地環境的漠不關心,都是因此而起.」(p.8)
這本書沒有花很多篇幅在介紹穀東俱樂部,而是賴青松務農的手札,詳實細膩地記錄他在務農初期所遇到的狀況,以一個又一個在田間發生的真實事跡,帶領讀者走入務農新手的實戰歷程.閱讀時,只覺,若將賴青松定義為農夫,那麼他就是極有文采的一位啊!文筆真的很好哩,描述宜蘭四季、田間景致變化以及內心感觸,都很精彩呢!也因在務農過程不斷反思,讓這本書有了更豐富的層次.
之為農人,在田間工作,為了能讓稻苗生長,必須面對福壽螺、天災(颱風)、鳥類與蟲害等等威脅,在堅持不施用農藥與化肥的情況之下,挑戰更是嚴峻.很多時候,遇到一些突發狀況,例如稻苗生病,新手未必明白原因,這時更顯老農知識與經驗的重要.
從土地到作物,自然也連結到了餐桌,書裡寫到將田間作物化作傳統美食的片段,抑或讓穀東們前來體驗一日農夫.
書裡每張照片都很漂亮專業,綠得賞心悅目.
但這本書比較著重在賴青松務農的過程,對於與當地人的互動,或者是跟穀東之間的關係,書裡較少提及.讀完之後,當下我對穀東俱樂部的架構組織等,還是有些不甚清楚.書裡提到田地在放棄慣性農法,恢復自然農法的耕作方式之後,各種生物逐漸回來,但也只是稍稍提及,在這部分,目前我讀過,寫得最精采的,依然首推《水梯田:貢寮山村的故事》啊!
最後,感想是:嗯,可以出續集了!這書說的是賴青松在十年前剛開始務農的過程,此時穀東俱樂部已經成了小農自產自銷運動的領頭羊,這十年間,一定會有些轉折或說反省值得與這社會分享.
再者,或許是這書已出版多年,此時閱讀,更覺賴青松與穀東俱樂部初起或許辛苦孤單,但漸漸地,影響力是有擴出去的,號招愈來愈多人走在友善土地的務農之路,這便是一場革命與運動了呀.
8/22/2015
讀《無窮奶奶的富足人生:不用錢買,只需交換!》
不久前,在網路文章讀到一位不使用金錢,單純依靠以工換物維生的德國老奶奶Heidemarie Schwermer的故事,只覺神奇有趣!當她的自傳《無窮奶奶的富足人生:不用錢買,只需交換!》(Heidemarie Schwermer著,我們出版,2015年)出版,第一時間,倒沒想到買來閱讀,總覺好像她的故事已經在網路報導裡說完了,反而是因為太喜歡《需要多少才足夠:三坪小屋的樸門生活實踐》這本書,作者William Powers讓我有了思考金錢與需求的不同角度,這也才對能夠不用金錢活著的老奶奶Heidemarie Schwermer的故事多了些興致.
先說吧,這本書比我想像中要來得豐富,老奶奶出生在納粹迫害猶太人的東普魯士,活過物資極度缺乏甚至逃難的年代,很年輕就對人生與金錢有了不同看法,曾到南美旅行,結婚又離婚,是個單親媽媽,曾當過老師,心理輔導是她的專長等等,所有經驗莫不是她探索自身生命的道路,直到走到辭掉教職,開辦免費分享與交換才智與服務的「施與受中心」,爾後甚至過著不使用金錢的日子至今.
之於我,這本書有趣的地方在於:一、過著不使用金錢的生活是一種選擇而非落魄,更非耍浪漫,在這背後,其實有著某種「政治理念」與對現今「拜錢教」的不服從;二、過著換工的生活,需要某種「隨順」的生活態度,「順著生命之流」地活;三、書裡提到「靈性法則」與天使等,是較接近新時代想法的,且她的想法幾乎不離「心想事成」與「宇宙法則」那套,我想台灣身心靈圈應該蠻能接受這本書的,呵呵;四、作者並非認為必須用以工易工或易物的方式來取代此時金錢體系,行動或說實驗意義主要在於反思與不隨波逐流;五、作者創立的「施與受中心」在一剛開始,問題層出不窮,例如未必能換到自己要的,例如相對交換之物未必能對等,又例如許多人其實習慣跟喜歡付出多於接受,但我喜歡作者不逃避問題,更不粉飾太平,將真實呈現,所以有力;六、若這本書只是寫她如何不用金錢地過活,那麼三兩下就說完了,但因著她所選擇的路徑讓她遇到好些有趣的人與不同的生命經驗,也在過程中自省,這反而是書中值得閱讀之處.
讀完這本書,確實有些收穫與啟發,但就「書寫」本身來說,作者文字不算有魅力,反思不夠深刻全面,挖得不夠深,故事說得不夠精彩,有些部分很像流水帳,尤其中間一章對話的部分,近乎空洞枯燥,讓我有點沒耐心,閱讀時,只覺這本書普通動人.
在我心目中,還是《需要多少才足夠:三坪小屋的樸門生活實踐》最好看!不知道該怎麼形容,但這本書好像真的是在關鍵時刻提點了我啥,讓我對金錢有了更深的反思,也更覺自己的富裕,而在感受到自身富裕的情況之下,便更能活得無懼,即便我即將前往的是沙漠.
8/21/2015
讀《台灣桃花源:看見里山》
說穿了,《台灣桃花源:看見里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出版,2014年)應該是一本結案報告吧,但就結案報告來說,這本算蠻好看的,也因為出版者是林務局,讀者心裡會有個底,如果拿到一本很像結案報告的書,似乎也蠻正常的,相反地,如果像《巷子口裡的農藝復興》這樣,以為是一本精彩好看的書,結果一翻開,發現根本是型錄!那真的是超級怒的(狀態顯示本人是一個超級會記恨的讀者)!
《台灣桃花源:看見里山》裡的資料比我想像中還要豐富,或許是因有學者加入吧,書裡的文字敘述就是提綱契領地列出來,研究得頗為客觀仔細,雖然文字不帶情感,也不算有動人故事,但是針對里山概念在台灣的具體實踐以及遭遇到的困境等等,這本書倒是不迴避,一一列出.
書的上半部算「理論」吧,簡述里山、里海與里川等概念,除了解釋這幾個概念在日本的發展與實踐,同時反省台灣現狀.為了我自己的需求,僅記下書中里川定義:「日文中的『里』具有村落的意思,可引申為鄉下、郊區,由字面上的解釋『里川』意指鄉下村落附近的小溪、小河.進一步根據日本學者的定義,所謂里川指的是提供里山與里地的水系,例如由山區或湧泉所形成的溪水,透過水渠引入村落,提供民生或農牧用水,最終則由排水水渠再度流入溪流,這些範圍內就是里川.此外,也有日本學者指出所謂里川就是『水源-水路-水田-水路-公共水域』的系統.根據日本文獻,於昭和二、三十年代,鄉間家戶仍保有人工入水水渠以提供民生用水,然後居民則在洗滌餐具的同時以廚餘餵食水渠中的鯉魚,最終這些水渠再注入溪流.」
「除了傳統上里川提供給村落用水外,里川對日本人的另一項意義便是淡水漁業資源.」(p.22)
書的下半部算是接受林務局補助,在台灣實踐里山的真實案例,包括吉哈拉艾(花蓮縣富里鄉)、花蓮石梯坪(海稻米)、貢寮水梯田、八煙聚落、坪林金瓜寮、成龍溼地(雲林縣口湖鄉)、台南官田與嘉義布袋等例子,以上這幾個組織團體開始走里山概念,幾乎都是因為發展遇到瓶頸:慣性農法已行不通、鄉村人口老化、產業外移等等,甚至是遇到天災,里山成了一條新出路的可能.
若說這本書其實是一本林務局的結案報告,那麼這是一本好的結案報告,因為這書真的不迴避問題,讀完後,心裡會對「里山倡議」(satoyama)有了更清楚的概念,知道台灣現行幾個施行里山的案例,包括緣起、發展、現況、困境與未來出路等,若讀者夠仔細,不難看出里山雖然獲得愈來愈多注意,然而這依然是一條漫漫長路,與慣行農法比起來,依然是極少數,且面臨諸多發展困境,包括現行國家政策與法規、消費者需求與接受度,以及農漁民的意識等.
書裡提到,即便是運作較上軌道的貢寮水梯田與八煙聚落,畢竟是外來團體於當地做事,首先光是整合社區意識,便耗盡時間與心力,彼此之間,不時有所「角力」發生,且該地區若無外來團體協助,未必有能力自行發展.對我來說,這個艱難處境是很現實且真實的.
推動里山,首先得在社區裡下功夫,不知怎地,書裡的花蓮石梯坪(海稻米)的例子,特別讓我揪心!雖然這書並未訴諸感情,依然可以讀得出來主事者舒米如妮的孤單與龐大壓力,換成是我在她的位置,真不知能堅持多久.
另外書裡也提到一些,當經營者是外來團體,來到農村或山村推動里山,慢慢有了名聲,有了觀光客想上來消費參觀,經營者因著理念,認為無需馬上經營觀光產業,但是在地者未必做如是想,很可能希望盡快有觀光客來,才能賺更多的錢.
此外,所有里山概念下的產品,多半仰賴網路行銷,而非放到市場上去跟慣行農法競爭,以免被殺得片甲不留.各組織團體在發展多方產品時,自然也因應在地產品特色在構想.自然而然地,伴隨著里山,生態旅遊也是其中一項產品或說服務.
書裡提到的個案,我較熟悉的或許是成龍溼地,位於雲林縣口湖鄉,十多年前,我曾因田野調查而在那兒住過一段時間,1986年韋恩颱風造成當地海水倒灌,大面積的農田、魚塭甚至是祖墳就此沉在海水裡,至今依然無法處理,也因此而讓當地成了鳥類天堂,但因自然條件依然不佳,無法允許更多植被生長,鳥類覓食與躲避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所以數量不算太多.此時若將里山概念放到成龍,去發展友善農法或說養殖法,甚至是休閒農業區與賞鳥區等生態旅遊,立意雖佳,但推動不易,首先就像書裡寫的,魚塭田地因代代相傳,此時每個持有者的田地面積都很小,然而若要施行少用藥或肥料的養殖法,便需要大面積魚塭,然而漁民各個有生活要顧,加上沒有自行行銷與自創品牌的能力及經驗,多半交給大盤商收購,因此不太可能放下慣行養殖法,接受里山這一套.在觀樹基金會努力多年後,依然困難重重啊!也因為我曾在當地待過,可以想像推動有多麼困難!
另外,讓我耳目一新的是台南官田的例子,在慈心有機農業、友善大地及林務局合作下,在官田推動綠保農法的菱角田,目的是為了保育瀕臨絕種的鳥類水雉!
讀完《台灣桃花源:看見里山》,心裡是有點沉重的,不僅看見理想,對於很真實的發展困境同樣無法視若無睹,在這之間,也看見了同樣有一小群人願意為了里山理想而默默努力,所以才說,即便這是一本結案報告,都是一本好看的結案報告,比那鍋那鍋有粉飾太平嫌疑又寫得超像型錄的《巷子口裡的農藝復興》要好看太多了!
對於想更了解台灣里山的朋友們,我還是很推薦邱銘源導演的《里山臺灣:滄海桑田桃花源》!
8/20/2015
讀《醒來的森林:一位鳥類學家的自然散步筆記》
前陣子讀了幾本「自然書寫」的書,愈覺饒有興味,爾後加入台灣野鳥協會社團,每天都可以看到各種鳥兒們的姿態樣貌,驚覺鳥兒種類之多!再者,先前在臉書貼了一張我在撒哈拉拍到的鳥的照片,我竟把白鶺鴒誤認為是麻雀!實在是太扯了!便更覺自己是該多充實多一下自然生態相關知識.
《醒來的森林:一位鳥類學家的自然散步筆記》(John Burroughs著,John James Audubon繪圖,果力出版,2015年)說的是美洲的鳥類,作者John Burroughs(1837-1921)本身是「美國博物學家、散文家,美國環保、生態保育運動的重要人物」,這本書出版於1871年,或許書裡寫到的幾種鳥兒已經滅絕,也或許有了更新的研究,但能讀到一本一百多年前寫的「鳥書」,依然是一件愉快的事.
作者對每種鳥的特性瞭如指掌,以優雅細膩的文學性筆觸,細細描述這種鳥類的特性,如出現的時機、叫聲、築巢方式與自然環境等,娓娓道來,如數家珍.對我來說,或許這是這本書最特殊的地方.
但因為自己對鳥類實在太不熟悉,書裡提到的許多種鳥的名字,我甚至連唸都不會,例如䴍、鶇、鵐與鵟等,且又是生活在遙遠北美洲,見都沒見過的鳥類,讀著讀著,覺得自己好像在閱讀天書.不知是不是覺察到這點,出版社細心地在書裡不時穿插幾篇整理出來的台灣鳥類知識性補充,可能是想要拉近讀者與書中世界的距離吧,哈哈哈!
倒是這本書裡的插圖讓我耳目一新,相當驚艷!繪圖者是John James Audubon(1785-1851),每幅作品皆兼顧了科學與藝術,很有意思!據說他繪製的鳥類圖鑑還被視為是「美國國寶」呢.
翻閱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收穫,除了John James Audubon的鳥類繪圖,主要在於見識到書寫的另種方式與格局,尤其是關乎「自然書寫」,我沒想到竟有人可以用各種方式來描述不同的鳥類,這除了考驗文字使用功力,更多的其實是對鳥類知識的掌握啊.同時也讓我發現,書確實是一個完整作品啊,這意思是,這本書整體來說,讓我看見何謂「完整作品」,雖然書裡描述的鳥類知識我很可能用不上,甚至一時之間難以吸收,然而我學習到的,是這本書裡所呈現的關於書的整體概念.最後,因著這是一本一百多年前的書,雖然是翻譯本,然而閱覽時,依然可以捕捉到書中某種很「古典」的優雅與細緻情懷.
John James Audubon畫的鳥真的好美!
國寶!
偶像!
《醒來的森林:一位鳥類學家的自然散步筆記》(John Burroughs著,John James Audubon繪圖,果力出版,2015年)說的是美洲的鳥類,作者John Burroughs(1837-1921)本身是「美國博物學家、散文家,美國環保、生態保育運動的重要人物」,這本書出版於1871年,或許書裡寫到的幾種鳥兒已經滅絕,也或許有了更新的研究,但能讀到一本一百多年前寫的「鳥書」,依然是一件愉快的事.
作者對每種鳥的特性瞭如指掌,以優雅細膩的文學性筆觸,細細描述這種鳥類的特性,如出現的時機、叫聲、築巢方式與自然環境等,娓娓道來,如數家珍.對我來說,或許這是這本書最特殊的地方.
但因為自己對鳥類實在太不熟悉,書裡提到的許多種鳥的名字,我甚至連唸都不會,例如䴍、鶇、鵐與鵟等,且又是生活在遙遠北美洲,見都沒見過的鳥類,讀著讀著,覺得自己好像在閱讀天書.不知是不是覺察到這點,出版社細心地在書裡不時穿插幾篇整理出來的台灣鳥類知識性補充,可能是想要拉近讀者與書中世界的距離吧,哈哈哈!
倒是這本書裡的插圖讓我耳目一新,相當驚艷!繪圖者是John James Audubon(1785-1851),每幅作品皆兼顧了科學與藝術,很有意思!據說他繪製的鳥類圖鑑還被視為是「美國國寶」呢.
翻閱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收穫,除了John James Audubon的鳥類繪圖,主要在於見識到書寫的另種方式與格局,尤其是關乎「自然書寫」,我沒想到竟有人可以用各種方式來描述不同的鳥類,這除了考驗文字使用功力,更多的其實是對鳥類知識的掌握啊.同時也讓我發現,書確實是一個完整作品啊,這意思是,這本書整體來說,讓我看見何謂「完整作品」,雖然書裡描述的鳥類知識我很可能用不上,甚至一時之間難以吸收,然而我學習到的,是這本書裡所呈現的關於書的整體概念.最後,因著這是一本一百多年前的書,雖然是翻譯本,然而閱覽時,依然可以捕捉到書中某種很「古典」的優雅與細緻情懷.
John James Audubon畫的鳥真的好美!
國寶!
偶像!
8/18/2015
讀《山屋憶往:一個歷史學家的臨終追想》
雖然最近完全被那個什麼什麼靈的給宰制了人生,每天被揪著在電腦前,東改改,西改改,但還是有逮到一點點縫隙可以閱讀.
這本《山屋憶往:一個歷史學家的臨終追想》(Tony Judt著,衛城出版,2015年)雖然沒有華麗文字或艱澀思想,但其實不好懂,因為知識、思考程度與對人生的體悟若不到那兒,就是無法體會文中的意思.
作者是一位英國歷史學家,晚年得了漸凍症,在生命最後兩年,回憶人生,寫下此書.讓我驚奇震撼的地方在於,一位知識淵博的文人,如何講述生命正逐漸離自己而去的事實?當身體逐漸完全不受控制,自己卻無能為力改變什麼,只能愈來愈以靠他人,那會是什麼樣的生命況味?而在這樣的情境之下,他如何回憶人生?在書中寫下的,會是哪些片段?又是以什麼樣的方式在詮釋、在記錄?
由一個原本家境並不富裕的猶太裔英國人為起始點,他首先寫出在自己的身分認同元素擴散出去的連結與反省,包括對自己出生的階級、典型英國生活、在以色列集體農場生活的經驗等等,再到英國學運、在巴黎所謂的「革命」、歐洲菁英教育與美國富裕的物質條件等,他寫出的精彩,不盡然是豐富人生經驗,而是在之為像他這樣的一個人,身處不同年代與環境,回想所發生的事,而做的深入反省,而所有一切思索,全往社會條件與文化脈絡裡走.
我不甚愛讀所謂的「文學作品」,因為我沒有啥聽人家在那邊拐彎抹角地講話,但這本書不一樣,當我稍稍能領悟他藏在話中的含意,自然泛起淡淡的笑,有點暖暖的,酸酸的.作者是一位腦袋非常聰明的人,觀察敏銳犀利,但他對人是有關懷的,對這個世界不同層面是能帶著情感地深入理解,所以睿智敦厚.
其實裏頭有好些篇章因為離我的生命經驗太遠,我知道自己不甚理解,但其中幾篇關乎巴黎革命與以色列集體農場等,因為較理解當中脈絡,真覺作者好精彩!等我以後更成熟,知道得更多,我還要再把這本書讀一次!
這本《山屋憶往:一個歷史學家的臨終追想》(Tony Judt著,衛城出版,2015年)雖然沒有華麗文字或艱澀思想,但其實不好懂,因為知識、思考程度與對人生的體悟若不到那兒,就是無法體會文中的意思.
作者是一位英國歷史學家,晚年得了漸凍症,在生命最後兩年,回憶人生,寫下此書.讓我驚奇震撼的地方在於,一位知識淵博的文人,如何講述生命正逐漸離自己而去的事實?當身體逐漸完全不受控制,自己卻無能為力改變什麼,只能愈來愈以靠他人,那會是什麼樣的生命況味?而在這樣的情境之下,他如何回憶人生?在書中寫下的,會是哪些片段?又是以什麼樣的方式在詮釋、在記錄?
由一個原本家境並不富裕的猶太裔英國人為起始點,他首先寫出在自己的身分認同元素擴散出去的連結與反省,包括對自己出生的階級、典型英國生活、在以色列集體農場生活的經驗等等,再到英國學運、在巴黎所謂的「革命」、歐洲菁英教育與美國富裕的物質條件等,他寫出的精彩,不盡然是豐富人生經驗,而是在之為像他這樣的一個人,身處不同年代與環境,回想所發生的事,而做的深入反省,而所有一切思索,全往社會條件與文化脈絡裡走.
我不甚愛讀所謂的「文學作品」,因為我沒有啥聽人家在那邊拐彎抹角地講話,但這本書不一樣,當我稍稍能領悟他藏在話中的含意,自然泛起淡淡的笑,有點暖暖的,酸酸的.作者是一位腦袋非常聰明的人,觀察敏銳犀利,但他對人是有關懷的,對這個世界不同層面是能帶著情感地深入理解,所以睿智敦厚.
其實裏頭有好些篇章因為離我的生命經驗太遠,我知道自己不甚理解,但其中幾篇關乎巴黎革命與以色列集體農場等,因為較理解當中脈絡,真覺作者好精彩!等我以後更成熟,知道得更多,我還要再把這本書讀一次!
訂閱:
文章 (Atom)